正文 鼻內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臨床療效觀察(1 / 2)

鼻內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探討

作者:遲玉梅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於本院治療的56例頑固性鼻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依據處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微波治療,對照組采用鼻腔填塞治療,隨訪半年,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複發率均低於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對兩組患者隨訪半年,觀察治療效果,並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微波治療 采用德國原裝Wolf鼻內窺鏡(0°,30°,70°,直徑4mm),國產耳鼻喉科多功能微波治療儀(EBH-Ⅳ)。患者取仰臥位,在鼻內鏡下抽出原填塞紗條,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內積留的血性分泌物,用0.1%腎上腺素和1%丁卡因(高血壓患者改用麻黃素或者血凝酶)進行鼻腔表麵麻醉,收縮鼻腔黏膜。為了便於觀察,在檢查過程中根據需要更換不同角度的鼻內鏡,根據出血的來源追蹤可能的出血部位,檢查嗅裂、中鼻甲後端蝶齶動脈供血區、鼻中隔後段、Woodruff靜脈叢及鼻咽頂部等易出血區,確定出血部位或黏膜潰爛處;若患者處於出血間歇期,可用吸引器輕輕吸引黏膜不光滑處、血跡附著處或血痂,誘發出血後即行微波治療。對於高血壓患者要行心電監護,同時舌下含服心痛定或靜脈注射硝酸甘油控製血壓,待患者血壓降到160/100 mm Hg以下後,再給予微波治療。微波治療時設置輸出功率為35~40 W,輸出時間為1~3 s,並配合使用常規吸引器。先將出血點周圍約3 mm處黏膜熱凝至發白,再熱凝出血部位。術後無需鼻腔填塞,同時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預防性用藥。伴有其他係統疾病患者同時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1.2.2 對照組采用常規鼻腔填塞進行治療 給予患者凡士林紗布條反複對出血鼻腔進行填塞止血,同時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預防性用藥。

1.3 療效評價標準[4,5]

①痊愈:患者治療後鼻腔局部黏膜光滑,黏膜下無出血點,鼻腔內無血性分泌物,無不良反應發生,隨訪半年內沒有再次出血;②有效:患者治療後局部黏膜有少量血管擴張,黏膜下出血點明顯改善,鼻腔內血性分泌物明顯減少,少數有不良反應,經及時處理後可消失;③無效:患者局部出血症狀沒有改善,鼻腔內血性分泌物及鼻腔黏膜下出血點治療無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組別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為67.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對照組為28.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

2.3 兩組患者複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複發率為3.6%,對照組為28.6%。觀察組複發率低於對照組,兩組複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

3 討論

頑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重症之一,其出血部位較為隱匿、處理相對棘手、出血次數多、出血量大,嚴重者可引起窒息、休克,反複出血則可導致貧血,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精神緊張及高血壓有關[4,6]。以往應用填塞止血法盲目性大,患者非常痛苦,有些患者經反複填塞仍不能有效止血,過度填塞還會引起一係列並發症,治療效果不理想。鼻內鏡手術是建立在新診斷、新技術的基礎上,手術操作視野開闊清晰,幾乎可以觀察到鼻腔和鼻咽部的任何部位,能夠更清晰定位出血部位,不留下死角,避免盲視下操作對鼻腔黏膜的再次損傷。應用微波熱凝技術治療頑固性鼻出血,可使組織溫度瞬間達到100℃而產生無炭化凝固,其溫度均勻一致,無煙無味,止血準確迅速,對鼻腔周圍組織的治療性損傷較小,患者痛苦小,易於被患者所接受。但同時也要注意微波熱凝技術不適宜治療顱腦外傷和全身出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引起的反複性鼻出血[7]。鼻內鏡結合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是一種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多被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