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淚水和微笑
寫作夢工廠
作者:吳小溪
暑假裏,在綠陰掩映的窗下,讀老師推薦的書——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這本書並不太厚,卻有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故事。吳念真,台灣劇作家,電影人,曾創作《戀戀風塵》《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等75部電影劇本,五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本獎,兩次獲得亞太地區影展最佳劇本獎。《這些人,那些事》是他在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在書的序言中,吳念真說:“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這本書是吳念真在經曆人生的風雨後,寫作的生命記事。他寫生命中“最掛念的人”——父親母親,弟弟,還有鄉親;他寫了“日夜惦記的地方”——台灣一個叫瑞三煤礦的礦區,寫那裏的人和事;他寫了人生旅途中那些“搏真情的人們”……他寫人間情意,人生曲折,人世滄桑,凸現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珍愛。他說:“生命裏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隻剩下感動和溫暖。”
吳念真的文字實在厚重。
他寫母親,題為《母難月》,寫母親是個孤女,15歲時嫁給做礦工的父親,16歲生下第一個孩子夭折,17歲生下吳念真。念真生下時十分瘦弱,四個月時生病,幾乎不治。母親一個月間受盡折磨,四處求醫,終於找到奇怪的偏方,救了小念真。母親含辛茹苦生養四個兒女,撫養其長大,直至生骨癌去世。作者在《母難月》結尾寫道:“我曾想過,媽媽會得骨癌,到了末期,全身的骨頭甚至一碰就碎,……是不是因為這輩子的身心一直承擔著過重的負荷?”
他寫礦區工人的故事,是最原生態的文字。題為《老山高麗足五兩》的文章最為奇妙,讀著讓人流淚。礦工們因為辛勞,腳上都長雞眼或有厚厚的角質層,黃昏收工後,他們會在村口小店門前“修”自己的腳,削下厚厚的腳皮。腳皮厚且黃,像極了切片的高麗人參。有一次,一個工人起哄玩笑,把腳皮包在一個紅包裏,寫上“老山高麗足五兩”。紅包被礦工阿溪撿到了,他的母親正病重,生命垂危。他走投無路時撿到這個,以為是“神”要救母親,從天而降一包“高麗參”。他把“參”煨湯給母親吃了,母親竟躲過了“死神”。於是阿溪請礦工們喝酒,並且把這故事講給他們聽!礦工們都沉默了,他們啞然無聲,出錢辦了一桌菜為阿溪母親添壽,他們暗中稱酒桌為“腳皮桌”。這個典故隻有阿溪不知道。
吳念真的文字實在摯誠。
他寫的故事都來自生活,來自他的經曆。這些人,那些事,已成為他生命的刻痕,他善於捕捉那些“沉甸甸”的細節來寫。寫弟弟歧途的生活,寫他自殺棄世,令吳念真悲痛絕望。弟弟給大哥的遺書道:“大哥,你說要照顧家裏,我就比較放心。辛苦你了。不過,做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吳念真也曾付出最大的努力,卻沒有挽回弟弟,弟弟的壓力或許他體會不到,他反思,心裏有抹不去的歉疚。
《笑容》一文,寫勞作一輩子的礦工有不少人得了矽肺症住在醫院裏,護士嚴禁他們吸煙。有一天,一個三十多歲的兒子,來到病房,把父親領到醫院樓頂曬太陽,後麵隨即有六七個老人跟了上來。兒子給每一位老人點了一支煙。護士出現在樓梯口,兒子用礦工聽不懂的英語跟護士說:“就讓他們快樂一下吧,請忘記你看到的。”可是父親們看到了護士,不約而同地捏熄香煙,臉上呈現久違的笑容。文章結尾處寫道:“後來,這些人一個接一個離開,沒有人再回過家來。”那“笑容”,內涵太豐富,蘊含太多,既讓你微笑又讓你落淚。
讀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被他的人生故事所感動。讀者也會自然地回望自己的人生曆程,回首生命中曾出現的人和事,也就會明確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堅韌不拔地向前走。生命本就是厚重的,生命在艱難行進中呈顯特別的美麗和堅毅。而人生旅途中,那些溫暖和希望的瞬間,那些微笑和眼淚的閃光,都值得珍藏。吳念真的文字,也值得珍藏。
[評 點]劉紅
本文作者寫讀後感,提綱挈領,抓住了所讀之書的兩個要點:一是書籍厚實精彩的內容,二是書籍深摯內蘊的情感。圍繞這兩點來寫讀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的感受,條理清楚,介紹到位。這篇讀後感“介紹”和“評”的內容較多,“感”的內容少一些,這也是與這本書的特色有關的。書籍本身內容太精彩,作者忍不住要把其精彩處傳達給讀者,而在“傳達”之中,自然就有了“評論”和“感受”。本文結尾的總結深刻而有高度,概括讀書的獨特感受,可以說是“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