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探析
當代論壇
作者:黃娟 許媛媛 詹必萬
【摘要】 作為環保部選定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深圳市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本文簡述了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個階段,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生產發展、生態生活消費方麵重點分析了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最後得出深圳市開拓了一條生態優先“三生”共贏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關鍵詞】 深圳市 生態文明 發展道路 生產發展 生態環境 生活方式
深圳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創造過“深圳速度”,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與窗口。進入新世紀以來,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佳績,先後榮獲“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500佳”、“聯合國世界人居獎”、“全球低碳生態景區”、“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低碳生態城市”等稱號。2013年《生態城市綠皮書》顯示,深圳市在2011年生態城市、環境友好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景觀休閑型城市、綠色消費型城市等多領域評比中位列全國第一。深圳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探索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發展道路。探究深圳市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無論是對推進深圳建設生態文明典範,還是啟示其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深化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曆程
1、生態文明建設探索階段
自建市以來,深圳市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1989年,廣東出台《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在深入調查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的基礎上,決定對內伶仃島進行保護而不是開發。2001年,深圳市在修訂城市總體規劃時明確指出,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製約深圳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實現發展方式從外延式向內涵式的轉變。同年,全國城市綠化工作會議提出將深圳市作為試點加強城市綠化工作,深圳市隨即出台《深圳市綠地係統規劃》,將林地、園地、水域作為生態改善積極因素納入綠地規劃,以擴展綠地空間。2005年,基於“四個難以為繼”,即土地、空間有限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短缺難以為繼,人口不堪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難以為繼,深圳市將“生態立市”納入全市“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年,出台並實施《深圳生態市建設規劃》,將生態立市上升到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構建自然宜居的生態安全體係、循環高效的經濟增長體係、集約利用的資源保障體係、持續承載的環境支撐體係和環境友好的社會發展體係”五大體係,打造最具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2007年初,深圳市印發《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在五大體係建設的基礎上,為生態市建設提供了一係列實施保障。
2、生態文明試點建設階段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開創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為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並加快生態市建設,深圳市政府組織大規模赴新加坡學習考察,在跨海取經的基礎上製定了《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領(2008—2010)》,並出台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綠色交通和建築等9個配套文件,以及80個生態文明建設係列工程,目的是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突破口,把深圳建設成為中國最幹淨、最美麗、最生態化的城市,以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先鋒城市。2010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框架協議,共建全國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市”,並將深圳光明新區和坪山新區列為“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區”,將建設“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宜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城市”作為未來發展的總目標。2011年,深圳市頒布了《深圳市創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從城市建設、環境質量、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等方麵明確了建設任務和目標。在“十二五”規劃中,深圳市提出了創造“深圳質量”的全新發展理念,到2015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發展質量、生態發展質量和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實現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的跨越,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3、生態城市示範建設階段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戰略新部署。為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圳市提出構建“生態格局、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製度、生態文化”五大生態文明體係。生態格局即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完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經濟即以總量減排促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以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推動產業集聚化、生態化轉型;生態環境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通過觀念更新、體製革新和技術創新等手段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生態製度即以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綜合決策機製,推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製度,健全相關法規、標準等;生態文化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力爭到2020年成為城市格局合理、生態經濟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生態文化濃厚、生態製度完善的生態文明典範。2013年6月,在“首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深圳將以建設深圳國際低碳城為重要抓手,繼續倡導綠色發展,踐行低碳理念,深入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綠化美化,讓深圳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實現生產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相互協調促進,建設綠色深圳,打造美麗深圳。從建市開始一路走來,深圳一直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深圳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積極探索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二、深圳市生態環境建設狀況
深圳是全國麵積最小、發展最快的特大型城市,在全國較早遇到了資源環境的瓶頸問題。2011年,深圳市政協組織編寫了《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表明深圳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達極限,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已經“難以為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護型社會成為深圳市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深圳市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主要資源環境問題,重點開展了以下生態環境工作。
1、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深圳集約利用資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緊缺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是能源節約。經濟的發展、私家車激增、生產生活能耗高造成深圳能源相對短缺,節約能源、提高能效、開發新能源成為其迫切任務。深圳市在建築、交通、工業等重點領域,通過引進先進節能技術、加強節能製度建設、強化實施節能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成效。2012年,GDP突破2000億美元的同時,能源消耗總量首次出現下降,汽柴油銷售量、製造業用電量分別下降1.79%和1.06%。同時,深圳市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2012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接近40%,清潔能源發電機裝機量占85.6%。二是水資源節約。深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38立方米,隻有全國人均水資源量1/12。近年來,深圳十分重視水資源節約利用,2011年水利部確定其為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試點城市,經過努力取得成效。2013年出台《深圳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製在19億立方米以內,其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控製在17.6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控製在15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製在10立方米以內。深圳還采取多渠道開源,大力推動雨洪資源、再生水、海水和微鹹水等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三是土地節約。深圳30年的城市建設,使用了95%以上的土地,造成了土地資源枯竭。2010年,在1953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承載了1000多萬人口,每平方公裏GDP產出4.77億元,既是中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土地產出率比較高的地區。為緩解土地資源緊張,深圳通過適當提高土地使用強度、加大用地功能混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實現緊湊型發展等措施,探索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式,如深圳灣體育中心把大運會比賽場、體育館和遊泳館合而為一,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探索出一套建設經營模式,使賽後場館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深圳實現了用地模式由增量擴張為主向存量改造優化為主的轉型。
2、汙染防治
深圳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所有河流都發黑發臭,大量人口帶來交通壓力,每年灰霾天數居高不下。針對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圳市重點加強了水、大氣、垃圾等汙染治理。一是水汙染治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汙水排放量的增大,工業與生活廢水使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龍崗河等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汙染。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視水汙染治理問題,2011年共建成汙水處理廠24座,日汙水處理能力突破400萬噸,城市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93.97%,重點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1%;福田河、新洲河、排洪河、大沙河完成治理,實現水清岸綠,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水質總體呈現好轉態勢,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3.33%。二是空氣汙染治理。深圳通過優先控製機動車尾氣汙染,全麵治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汙染,全麵落實燃煤機組煙氣脫硝、深度脫硫和除塵等多項措施,不斷提高空氣質量,霧霾天數逐年減少,“深圳藍”成為其新名片。2012年,深圳空氣質量全年365天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II級標準,其中208天達到I級標準。2013年9月,深圳召開全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動員會,提出PM2.5年均濃度2015年低於35微克/立方米,2017年低於30微克/立方米。三是垃圾汙染治理。深圳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實現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2012年,建築廢棄物再利用總量350萬噸,比上年提高16.6%;垃圾焚燒發電量4.5億度,居全國第一;啟動500個小區垃圾減量分類試點;推進建築垃圾、餐廚垃圾綜合利用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管理。深圳灣公園廢物利用4000多噸建築垃圾製成公園透水磚;引進樹枝粉碎機,將廢棄樹枝樹葉變成碎渣,既作植物生長肥料,又覆蓋公園裸露區域,每年節省費用20多萬元。深圳垃圾填埋場也實現華麗轉身,園博園、大沙河公園曾是建築垃圾填埋場,仙桐體育公園原是廢棄采石場。
3、生態保護
十八大報告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增加生態產品就要有足夠的生態空間,於是深圳重點開展以下生態修複與建設工作。一是設置生態紅線。深圳將近50%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製線,明確規定除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遊設施和公園綠地外,在生態控製線內嚴禁開發建設活動,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堅決守住了生態資源。二是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以東西貫通、陸海相連、疏通廊道保護、生物踏腳石為生態空間保護戰略,依托山體、水庫、海岸帶等自然區域,深圳市構建了“四帶六廊”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三是加大公園建設力度。深圳擁有841個公園,是全國公園數量最多的城市,初步建成森林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三級公園體係,包括19個森林郊野公園、80個綜合公園以及一大批社區公園。根據《深圳市公園建設發展規劃(2012—2020)》,到2020年深圳將擁有1300座公園。四是加強綠道網建設。2012年,深圳出台《城市綠化發展規劃綱要》,大力開展城市綠化提升行動,全市共建成綠道2209.67公裏,實現全市每平方公裏土地擁有1公裏綠道的目標。綠道網絡基本形成,將各類郊野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曆史古跡等重要節點串聯起來。五是重視濕地建設。廣東內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完整的深圳灣濕地生態係統,這是全國唯一位於城市中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候鳥遷徙的“歇腳地”和“加油站”。六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截至2010年,全市野生植物和常見栽培植物2854種,各類保護植物和珍稀瀕危植物2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83種。經過多年的生態修複和建設,深圳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總麵積536平方公裏,綠化覆蓋率45%,人均綠地麵積16.3平方米,實現市民推窗見景、開門見綠、出門入園。深圳還將以2017年舉辦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為契機,到2020年,綠化覆蓋率將達到50%,100條精品大道串聯全城,建成各類公園1000個以上,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麵積600平方公裏以上,形成生態良好、景觀優美、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化新格局,整體綠化水平達到或超過新加坡綠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