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圳市生態生產發展狀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深圳實現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蛻變,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也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的奇跡。深圳的GDP和人均GDP發生了巨大變化:1980年是2.7億元,835元;1990年是171.67億元,8724元;2000年是2187.45億元,32800元;2010年是9581.51億元,94296元;2012年是12950.08億元,122779.83元接近2萬美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深圳帶來了資源環境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生產與生態的衝突成為製約深圳可持續發展的一對基本矛盾,而其根源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落後的產業結構。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深圳市政府有著清醒認識,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調整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麵對資源環境的“難以為繼”,近年來,深圳放慢經濟增長速度,采用“騰籠換鳥”(即改造舊工業區,騰出更多空間,吸引高端產業入駐)的方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蛇口老工業區的“蛇口網穀”就是其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典範。生態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在生態係統承載能力範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係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製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生態經濟的表現形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創新,使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突出特點。生態優先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初步形成,使深圳的GDP和產業結構變得更綠。
1、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深圳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2008年,深圳市率先由工業化中、後期階段跨入後工業化階段,這為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全麵實施清潔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總部經濟代表了控製力,企業總部與生產、銷售環節形成分工,總部主要負責研發、財務或物流,由於不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實現低排放甚至無排放,是典型的低碳經濟。深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成為總部經濟的聚集地,如平安保險、招商銀行、中信證券、國信證券等一大批知名金融機構總部均設在深圳,國內幾乎所有全國性銀行及政策性銀行都在深圳設立了分行。企業是發展生態經濟的主體,深圳已經形成了一個綠色企業群體,在政府各項政策措施引領下,這些企業向綠色、循環、低碳經濟要效益。深圳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平台,635家工業企業納入首批碳排放管控單位,率先達成全國首單碳配額交易。深圳東部電廠是一座燒天然氣的環保電廠,在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交易啟動儀式上,東部電廠成為國內首家“賣碳”的企業,成功將兩萬噸碳排放指標賣給國內兩家企業。深圳南波浮法玻璃公司通過技術改造用天然氣代替傳統重油作為窯爐燃料,在產能提高一半的同時能耗減少了兩成多。2013年以來,該公司還利用煙氣的餘熱發電,實現電力供應的自發自用,為企業帶來新的經濟效益,由於創造了更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還獲得市政府幾百萬元獎勵。通過發展生態經濟,企業開展綠色生產,使深圳的經濟充滿綠意。2012年,在經濟總量取得突破的同時,用水總量、汽柴油銷售量、製造業用電量分別下降0.61%、1.79%和1.06%。2013年一季度,深圳萬元GDP能耗為0.45噸標準煤,僅占全國平均水平一半;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的同時,製造業用電量、總供水量、汽柴油銷售量分別下降0.06%、2%、4.8%。深圳正在用更少的資源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灰色經濟、直線經濟、高碳經濟轉向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逐步形成有利於生態的生產方式。
2、形成生態產業結構
形成生態產業結構是深圳發展生態經濟的實現形式。自特區成立以來,深圳產業結構幾經變遷,從20世紀80年代“三來一補”產業,到20世紀90年代以電子、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為主體的產業集聚,再到21世紀以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為特色的產業體係形成,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朝著有利於生態的方向發展。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生態產業結構。2012年,深圳市三次產業結構為0:44.4:55.6,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先進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分別達72.8%、66.3%,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6個和0.2個百分點;四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增強,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2%、14.2%、10.0%、15.1%,增加值合計達3749.5億元,占GDP比重為62.3%,比去年同期提高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334.36億元,增長14.3%,高出GDP增速4.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深圳發展生態經濟的雙引擎。2013年,深圳市出台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導向目錄,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節能環保產業等服務業、先進製造產業等製造業,以及海洋產業為鼓勵發展類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目前深圳新能源產業鏈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在一些重大關鍵技術方麵也取得突破,部分處於國內和國際領先地位。深圳以新能源汽車整車為中心,以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動力總成控製等關鍵零部件為主線,初步形成了一個種類齊全、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據測算,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可實現產值500億元以上。為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深圳市將出台節能環保產業振興發展規劃,重點扶持多家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龍頭環保企業集團,培養發展一批擁有建設特色優勢的為大型企業進行專業化配套服務的中小型環保企業,使環保產業成為深圳市的重點產業。
四、深圳市生態生活消費狀況
傳統生活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都是造成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形成生態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而且還必須對傳統生活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即生態生活消費模式。這是一種不追求物質財富過度享受,而以實用、節約、環保、低碳為原則,以適度、綠色、全麵、可持續為特征,追求人的生存發展基本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生活消費模式。2008年,深圳的恩格爾係數為36%,達到富裕階段水平,居民消費結構從追求物質消費向追求精神消費、生態消費轉變。近年來,深圳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特別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意識提到生存意識、發展意識和民族意識高度,通過創造多種形式教育展示基地,推行現場式、體驗式公眾教育,鼓勵民間環保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各單位和公眾優先采購綠色產品,把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納入到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等途徑,使市民逐步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的廣泛深入,深刻改變了深圳人的生活消費習慣,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正在成為社會時尚。深圳市民積極響應綠色出行,自覺申報停駛機動車,改乘地鐵公交或騎單車出行;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減少三分之一垃圾填埋量;自覺減少塑料袋使用次數,自帶環保袋購物;遊綠道、逛公園成為市民最流行的健康活動等。總之,吃綠色食品、穿綠色服裝、行綠色交通、住綠色建築等綠色生活消費習慣正在逐步養成。由於交通、建築與工業都是消耗資源和汙染環境的大戶,因此,深圳在抓好工業綠色發展的同時,重點抓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築建設。
1、完善綠色交通,方便綠色出行
為“推動低碳出行、倡導零碳出行、鼓勵減碳出行”,深圳采取多種措施構建公交、地鐵、輕軌、自行車等綠色交通網絡。一是全力打造公交都市。方便、快捷、舒適、安全的公交體係是實現綠色出行的基礎。深圳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地鐵和公交,通過完善的公交來影響人們出行方式的選擇,以減少市民使用私家車;對原先的公交體係進行改革,將原來私營控股的巴士公司全部收購為國有,政府通過調低公交巴士的票價吸引大眾公交出行。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的綠色交通體係的初步建成,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了極大方便。二是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作為全國首批推廣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城市之一,深圳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不遺餘力,先後製定一係列政策和措施,使新能源汽車成為節能減排的主力軍。2012年,深圳已示範推廣新能源汽車2104輛,目前深圳運營的各種新能源汽車5139輛,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位居全球首位;2013年,深圳市在大力推廣出租車、公交車和公務用車使用新能源車型的同時,將私家車作為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重點;從2013年到2015年底,深圳將公交保有量的50%更換為新能源汽車,純電動出租車占全市出租車總數的20%。三是對黃標車實行限行。目前,深圳擁有黃標車26.4萬,其中6萬多為營運車輛,20萬為非營運車輛。從2013年7月1日起,市政府決定對黃標車實行單雙號限行,限行時間為7:30至19:30,限行範圍為深圳市行政區域內道路,本地號牌和異地號牌機動車一起實行。對違反限行措施的黃標車,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按照相關規定,對機動車駕駛員處以300元罰款。爭取到2015年底,全時段、全路段限行黃標車。為方便市民綠色出行,深圳市政府還鼓勵居民使用小排量汽車,在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開展自行車公共租賃服務,鹽田區建立了自行車交通體係,成為綠色出行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