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瑞士現代文學作品(1 / 3)

第六節瑞士現代文學作品

海蒂

《海蒂》是瑞士著名作家斯比麗夫人的著名小說,出版至今已過百年,先後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發行量不計其數,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約翰娜·斯比麗出生在瑞士蘇黎世附近的一個村莊裏,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則是一個詩人,她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5歲那年同約翰·伯恩哈德·斯比麗結婚。從1879年起,她寫了大量的故事,這些作品冠以總書名《獻給孩子以及那些熱愛孩子的人們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蒂的學習和漫遊歲月》和《海蒂學以致用》。除了這些故事外,斯比麗夫人的重要作品還有《在弗裏尼坎上的一片葉子》、《沒有故鄉》、《格裏特利的孩子們》等。

《海蒂》分為第一部“海蒂的學習和漫遊歲月”和第二部“海蒂學以致用”。小說以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為背景,第一部描寫了小海蒂童年時期的成長曆程,第二部描寫了成長起來的海蒂幫助癱瘓姑娘克拉拉重新站立起來的故事。海蒂是一個天真活潑、善良淳樸的小姑娘,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助人為樂,年紀不大卻有著感人的人格魅力。正是在她純真的感情感染下,飽經滄桑、心情抑鬱的爺爺變得開朗起來。

也正是在她的愛心幫助下,癱瘓姑娘克拉拉又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在這部作品裏,作者通過許多真實感人的生活場景和恰到好處的藝術細節,逐步描繪出海蒂真摯感人的藝術形象。作品中其他人物,如外表冷漠、內心善良的爺爺,喜歡放羊玩耍而不愛學習的彼得,以及懂得孩子心理、善於啟發和引導孩子的克拉拉的奶奶等,也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也是這部作品深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這部作品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作者以深厚的感情,用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阿爾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樸實淳厚的風土民情以及海蒂對美好家園的熱愛,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阿爾卑斯山畫卷。現在,小說中描繪的海蒂的家鄉已經成為一個著名旅遊景點,世界各地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前往那裏,去參觀海蒂曾經居住過的茅屋、呼吸那裏的清新空氣、飽覽那些美麗如畫的景色。由此可見,《海蒂》這部小說和“海蒂”這個形象具有多麼大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

能幹的法貝爾

《能幹的法貝爾》是瑞士作家馬克斯·弗裏施發表於1957年的代表作品,其譯本多達24種文字之多,我國於1983年也出版了中文譯本。

馬克斯·弗裏施是瑞士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人們通常將他與另一位瑞士作家弗裏德裏希·迪倫馬特稱為“當代最重要的德語劇作家”。弗裏施生於蘇黎世一建築師家庭,早年在蘇黎世大學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後因其父親去世,中途輟學,為《蘇黎世報》、《法蘭克福日報》和《科隆日報》撰寫稿件,開始記者生涯。1936年得到朋友資助,進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學習建築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度應征入伍,經曆坎坷,在當建築師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1955年成為職業作家,馬克斯·弗裏施既寫小說,又寫戲劇,是個多產作家,他的作品遠遠超出德語國家的範圍。1976年聯邦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十二卷全集,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許多文字。

弗裏施代表劇作有:《他們又在唱了》、《中國長城》、《戰爭結束的時候》、《畢德爾曼和縱火犯們》和《安多拉》等;代表小說有:《施蒂勒》、《能幹的法貝爾》、《我就用甘騰拜因這個名字吧》、《蒙陶克》和《人類出現在新生世》等。弗裏施無論是他的劇作,還是小說都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會人的精神危機問題。作者自己曾說過:“恐懼,恐懼,到處是恐懼”,“我是出於恐懼而寫”,而他的作品裏也確實表現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的根源,就在於西方社會精神文明的墮落。弗裏施很欣賞易卜生的名言:“我在這兒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所以,西方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是個診斷學家,而不是治療學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能幹的法貝爾》書名原係拉丁文,意思是《認為技術決定一切的人》,顧名思義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典型人物的寫照。《能幹的法貝爾》小說中的主人公瓦爾特·法貝爾,是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程師。故事情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而展開:一天,法貝爾在美國紐約拉爪迪亞機場乘坐飛機,出差旅行,由於暴風雪,飛機整整晚點三小時起飛。在機上法貝爾結識了一位德國杜塞爾多夫年輕人亨凱·赫伯特,他去危地馬拉看望哥哥。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法貝爾偶然發現這位年輕人就是昔日好友約阿西姆·亨凱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