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敘曆史。這些題材的詩大部分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大多是記述周朝發生、發展的曆史,讚頌先王的豐功偉績。如《生民》《公劉》《綿》《大明》《皇矣》等。它們雖然篇幅不長,但極具價值,古代很多帝王將相對它都頗有研究。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文學史上有著高山仰止般的地位,具有開創性的價值,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它的手法和形式常為後世所采用和效法。

《詩經》句法多為四言,有規矩,但又靈活多變。它運用了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深刻地影響了2000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它的很多優秀作品婦孺皆知,琅琅上口,不但描寫生動,語言優美,而且整體上富有韻律,思想積極向上,雖經曆千載,仍不可替代。

另外《詩經》在教育、外交、軍事等領域也具有指導作用。孔子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另外“不學詩,無以言,”也是孔子對《詩經》價值的高度評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曆朝曆代的文人墨客都對它頂禮膜拜,視之為神聖的代名詞。正因如此,《詩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財富,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唐朝時就傳至越南、朝鮮、日本等亞洲國家,明朝時傳入歐洲,曆時數百年,盛行不衰,甚至被視為東方世界的不朽之作。

這部中國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文明的經典詩作。無論在過去,還是在今天,甚至是在將來,它都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高深的美學境界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從而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楚辭》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大放異彩,在中國詩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後人將《詩經》和《楚辭》並稱為風、騷。與《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不同,《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成,因受楚國文化、曆史的影響,《楚辭》除具有楚國特有的音律音調外,還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因此風、騷後亦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楚辭》的作者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文學詩人。在《楚辭》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絕大部分,共收他的詩作8卷20餘篇。其中包括了最著名的《離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