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1 / 3)

一、走近詩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被捕,在獄中開始寫詩,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

艾青的詩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向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這種推動的直接體現就是對“七月詩派”及其詩人的影響。

艾青詩歌的藝術成就很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手推車》《我愛這土地》等。

《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不僅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而且奠定了艾青以後創作總的取向。“真、善、美”,成為這總的取向中的重要基石。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的抒情詩。在這首詩裏,詩人以幼年生活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經曆,抒發了他對保姆大堰河真摯懷念的情懷和熱情的讚美,表達了詩人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有力地衝破了抗日戰爭初期詩歌創作領域的平庸狀況,它是一聲號召,也是一陣陣激越的鍾聲。詩人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戰爭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災難,而廣袤的土地和億萬生靈的命運也將要度著極為艱辛的日子。詩人意識到這場民族解放戰爭通向勝利的道路是寒冷、泥濘而曲折的。這無邊無涯的感覺世界,既是曆史的痛苦的延續,也是現實的嚴酷的存在。它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本來已經夠動蕩的心靈,於是他整個身心的裏裏外外感到一種彌天的透骨的寒戰,寫下這首比雪還要寒冷的詩,並在詩中反複地呼號:“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牛漢先生對這兩行詩這樣評價,“不論是當年,還是現在,所有的讀者無不被這兩行詩帶來的寒冷所震懾,並且激賞它飽含著時代感的悲涼雄壯的渾然氣韻。它的反複回蕩的氣韻宛如深雋的鍾聲一陣比一陣洪亮地響著。”

《手推車》,這首詩運用散文化的語言,經由“手推車”這一帶有象征性的意象,表現出了“北國人民的悲哀”。在這裏,手推車這一形象具體可感,它象征著落後的生活方式。這首詩,蘊涵了詩人改變這種落後生活方式的迫切願望,能給人們以哲理性啟發,以期振奮民族精神。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是詩人用一顆滴著淚水的心唱給大地的歌,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詩篇,將近一個世紀了,其中飽含的赤子之情打動了每個欣賞它的人。詩歌通過一隻鳥的形象,突出了其對土地的眷戀,從而抒發了詩人真摯而沉重的愛國之情,傳達出了詩人為祖國前途和命運擔憂的心力交瘁的情狀。

二、關於土地的吟唱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不能忘卻的歌

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自由詩,是呈獻給千萬勞動農民的“讚美詩”,也是“給予這不公道世界的咒語”。

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寫了對哺育他長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善良的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一生的描寫,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大堰河在艱苦竭蹶中度過一生,但她總是含著笑不停地操勞著,這就是詩人為大堰河建造的永久的塑像,也是勤勞、忠厚的中國勞動婦女的塑像。因此,這詩是一首勞動人民的讚美詩。

這首詩,從頭至尾,始終圍繞著“我”與“她”的關係而寫。從“我”所看到的、經曆的、感覺的、想到的……來一層一層地寫“她”。這樣的構思很常見,而這首詩是優秀的代表。

抒情,是這首詩的血液。抒情性,是詩的本質之一。“我”對“她”的感情,在這首詩的行間起伏跌宕,催人淚下。這種感情是真實的,樸實的,來源於生活的積蓄。這種感情是生活釀製的酒,醇厚而濃烈。詩人通過敘事進行抒情,常用排比和對比手法來表達強烈的感情,用重疊的詩句或詩節反複詠歎,使詩篇既明朗單純而又多姿多彩。善於借助聯想進行鋪敘,構成生動的畫麵。

(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封鎖的世界

牛漢先生說,“如果說《透明的夜》是詩人心靈爆出的一束虹彩,如果說《他起來了》是一個莊嚴的號召,那麼《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詩人的感情和創作衝動更為深廣的一次湧流和升華。它是一曲悲憤的交響樂,它是一幅意境深遠色彩斑斕的大幅油畫。”

在抗日戰爭初期,艾青奔波於武漢、臨汾、西安之間,親眼目睹了戰爭給北方的農民帶來的日益深重的苦難。滿目瘡痍的國土,掙紮流徙的難民,激起了詩人極大的憤慨。於是詩人滿懷感情,寫下了一組關於“北方”的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是這組詩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首,發表在1938年的《七月》雜誌第2集第1期上。這首詩寫於1937年12月一個下雪的黃昏,詩人在武昌一間陰冷的屋子裏,以自己誠摯的悲哀,以“農人的後裔”的“流浪與監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著“中國的農夫”“土地墾植者”“少婦”和“母親”傾訴內心的悲苦。這是一首典型的充滿著“土色的憂鬱”的詩歌,寄托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揭示了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行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狀況。

這是一篇典型的具有“散文美”的抒情詩,以其內在的情感節奏形成詩的音樂美。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這個全詩的主旋律為序曲,定下全詩悲哀陰鬱的基調。以直接的告白,深化了詩人與人民、民族血肉相連的誠摯情感,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表露無餘。

(三)《手推車》——一個民族的象征

1937年到1940年,是艾青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產生了眾多好的詩篇,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陽》《吹號角》《手推車》《火把》等。這些詩歌不僅震撼了文壇,而且成了中國新詩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傑作。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淒慘和貧困與老百姓相伴,通過手推車這一象征性意象,詩人重複強調了“北國人民的悲哀”之廣大、之深遠:“從這一個山腳/到那一個山腳/徹響著/北國人民的悲哀”,“從這一條路/到那一條路/交織著/北國人民的悲哀”。似乎空間有多大,悲哀就延伸到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