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1)(1 / 3)

案例:為什麼要讀書學習?

《××晚報》編輯部接到了一封家長來信,信中列舉了元旦放假期間學校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數學,三大張印刷資料,應用題38題,計算題60題;科學,兩套試卷,大大小小共計76題;語文,單元練習卷一份(2頁),期末模擬考試卷一份(3頁),聽寫第五、六單元詞語近百個,背誦8篇課文的全文或段落;外語,默寫7篇課文的段落,聽寫第三、四單元單詞,聽力材料2小時以上。

家長感歎道:“我不知道老師們、教育專家們、主管教育的領導們,以及政府和社會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從我個人的認識來說,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是要把他們訓練成為能驗算各種題目的機器呢?還是應付各種考試的能手?學習究竟是什麼?……”

家長的一聲歎息打破了新年的寧靜:期末考試到了,救救應試少年,孩子們要過年關了!這封信在報紙上全文刊登後,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救救應試少年”的大討論。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一個沉重的舊話題。家長一方麵心疼自己的孩子,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另一方麵又不惜重金送孩子去讀各種補習班、家教班,挖掘一切社會資源把孩子送進那些管得緊、考試成績優異的學校。教師一方麵不堪重負呼籲給自己減負,另一方麵又迫於各方壓力不得不層層加碼增加自己和學生的負擔。學校也麵臨兩難的境地:不減負,學生壓力過大;減負,家長表示懷疑“我的孩子減負了,別人的沒減怎麼辦?”

稍有教育心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練習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加班加點,勤學苦練,爭取在考試中勝出,讀大學、讀重點大學、讀名牌大學,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已經很少有人去關注教育內容對孩子成長的價值,關注學習過程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似乎隻有通過學習通過考試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隻有取得高學曆才是學習成功的標誌。

一、學習的實質

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的特點是能主動求知。人類在了解並適應居住環境,進而企圖改變並控製其外在的物質環境,從而獲得生存安全和舒適的過程中,將獲得的經驗上升為科學、技術知識;在認識自我、處理自我與周遭關係,化解困惑與衝突,豐富其內在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過程中發展了心理學科,甚至是不同流派的哲學、宗教。

1.學習的一般概念

學習的實質就是要回答什麼是學習(learning)。學習過程是複雜的,學習理論流派關於學習的定義內涵和外延界定眾說紛紜。

索普(Thorpe,1963):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金布爾(Jimble,1961):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持久性變化。

加涅(Gagne,1965):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

威特羅克(Wittrock,1977):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麵學到相對恒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溫菲爾德(Winfield,1979):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Hilgard,1981):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下的重複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潘菽(1980):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

張春興(1994):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曆程。

陳琦(1997):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皮連生(1997):學習是機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

施良方(1992):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出外顯的行為。

張大均(2005):有機體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變化。

從以上關於學習的概念界定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習有四個特點:首先,學習必須使個體自身產生在行為或心理方麵的某種變化,並且是指引起這種變化的活動過程,而不是指變化所獲得的結果。兒童從不會叫媽媽到學會叫媽媽是學習,以後重複叫媽媽就沒有學習。又如,兩組中學生學習數學,A組進行“題海”式的反複訓練,B組進行解題方法的訓練,即使經過測驗A組成績顯著高於B組,從學習的定義來看,A組有訓練無學習,B組的訓練產生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