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1)(2 / 3)

其次,這種變化是由於經驗引起,而不是個體由於發育成熟、本能表現、疲勞、藥物等所導致的,這種經驗即是由個體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而得來的,反映客觀現實,體現出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學校中學生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或練習而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習,生活情境中從偶發事件中得到的經驗也是學習,因此,讓中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這種變化不是暫時的,而是相對持久地保持著的。學習導致的行為變化的速度相對較快,雖然習得的知識會發生遺忘,但相對個體的其他變化,如適應環境、因藥物或疲勞等引起的暫時性變化,它們的保持時間還是比較持久的。而很多技能,如打球、騎車、遊泳、彈琴等,一旦學會幾乎終身不忘。

第四,這種變化可以是外顯的,表現為行為上的變化,但也可以是內隱的,表現為心理上的變化,即認知性變化和情感性變化,如認知結構上的變化、能力上的變化或好惡傾向上的變化等。

2.學習的種類

(1)接受和發現學習、意義和機械學習

依據學習主體所得經驗的來源不同,可以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依據所得經驗的不同,可以將學習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奧蘇貝爾是該分類的代表人物。

接受學習是指將所學習的內容以確定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隻需要把呈現出來的材料加以內化或主動建構,以便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

發現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由自己的探索、發現,構建起一定的經驗結構。換言之,知識或規律是學生獨立發現的,人類早期的學習就是發現學習。

意義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新的學習,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係。這種學習有三個特點:第一,學習材料有邏輯聯係;第二,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相應知識;第三,學生具有意義學習的心理準備。

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人為的和字麵的聯係的學習。這種學習也有三個特點:第一,學習材料本身無邏輯意義;第二,學生認知結構中缺乏同化新概念的相應知識;第三,學生缺乏有意義學習的心理準備。

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是個體獲得經驗的兩條基本途徑。接受學習可以是機械學習,也可以是意義學習;發現學習也存在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差別。

從心理過程上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比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顯然更複雜一些,因為發現意義並把意義內化以前必有一個問題解決階段,其後學生必須重新編排信息,然後與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信息整合、改組或轉換。

(2)認知學習、動作學習和情感學習

依據學習的結果,可以把學習分成三個領域:認知學習、動作學習和情感學習。

加涅在《學習的條件》1985年修訂版中,根據學習的結果或形成的能力不同,提出了三類五種學習結果:①言語信息,指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知識;②智慧知識,指運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③認知策略,指內部組織起來的、用於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特殊認知技能。以上這三項學習結果屬於認知領域的學習。動作技能,指習得的、協調自身肌肉活動的能力;⑤態度,指習得的、決定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這是屬於情感領域的學習。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三維教育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麵的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法指導,而不僅僅強調學業最終結果,還學生學習以真實情境;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麵的教育目標,是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必備的素質。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全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3)知識學習和規範學習

張大均把學生學習概括兩個方麵。一是知識學習,包括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和策略性知識的學習。這是以解決知與能問題為目標的學習。二是規範學習,即社會性學習,包括紀律、法律、態度和品德等的學習。

陳述性知識學習是指個體掌握言語信息的過程,即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同化、理解新知識,使其在頭腦中得到儲存並用於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程序性知識學習是指個體掌握“怎麼辦”和“如何做”等內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