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性知識學習與程序性知識學習有以下幾點不同:第一,在基本結構上,陳述性知識學習是以符號為代表的概念、命題與原理的意義的學習;而程序性知識學習是以熟練掌握操作方法的學習;第二,從意識控製的程序來看,陳述性知識學習是一種意識控製程度較高的學習,激活速度慢,往往需要有很強的意識參與;程序性知識學習是一種意識控製程度較低的學習,激活速度快;第三,從學習速度來看,陳述性知識學習速度快,能在短時間內大量積累,但遺忘也較快;程序性知識學習速度慢,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達到熟練水平,但不易遺忘。
策略性知識的學習是指個體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方法,以及對與信息加工有關的學習者自身生理的、情緒的、社會性的影響因素的處理和控製。
策略性知識的學習以認知策略學習為主。授人以“魚”還是“漁”、“教是為了不教”的討論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策略性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規範學習是通過對規範的內化,從而形成對外部行為的調節的過程。一方麵,通過活動不斷地將外部行為規範要求轉化為內部行為需要,把外部規範衝突轉化為內心的動機鬥爭;另一方麵,又通過活動不斷地將已有的規範表現出來。它包含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內容的學習,通過規範自主活動的反複實踐,構建以情感為核心的知、情、行一體化結構,形成對人、對事、對己的基本態度,從而獲得參與社會生活的交往經驗。
(4)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在《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與學生熟悉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什麼”要由你自己選擇,“怎麼學”要由同學們自己設計,“學到什麼程度”要由同學們自己作出預測和規定。
研究性學習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①個人選擇課題;②組成課題小組;③擬定課題計劃;④組織課題評審;⑤開展課題研究;⑥教師監控指導;⑦形成成果報告;⑧課題答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重合作交流。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潛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仍然是一種學習,隻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探究性學習指的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說,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
探究性學習有五個基本特征。提出問題:學習者投入到對科學型問題的探索中;②收集數據:學習者重視實證(evidence)在解釋與評價科學型問題中的作用;③形成解釋:學習者在實證的基礎上,根據邏輯關係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關係和其他解釋。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有限,探究性學習所產生的新知識可能隻是針對學生本人而言。評價結果:學生隻要將他們的結果和適應他們的發展水平的科學知識相結合,就達到了探究性學習的目的。⑤檢驗結果:學習者交流和驗證他們提出的解釋,讓學生們交流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其他人提供問題、檢驗實證材料、找出錯誤的推理、提出實證資料所不能證明的表述以及根據同一觀察資料給予其他不同解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