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2)(2 / 3)

2.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個體認知發展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它是個體情感、道德、人際社會行為等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青少年時期個體認知在認知內容和形式方麵較兒童期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中學生認知能力巨大進步的最突出的表現是思維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思維中雖然仍有形象思維的成分,但是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占主導地位。他們除了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以外,還能夠在現實性和可能性之間進行較靈活的可逆性推理。

青少年時期,個體逐漸把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出現了形式運算思維。形式運算思維是一種要求係統地解決問題的思維類型,在解決問題時要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中學生能夠提出假設,逐一驗證,顯現出較高的“歸納-推理”能力。研究發現,隨著生理和腦發育的第二個加速期的到來,青少年的思維和認知水平也發生了質的飛躍。突出的表現是,與兒童相比,青少年能夠形成假設並對其進行邏輯推理和逆向思考,中學生思維具有多樣性、可逆性。

林崇德(1995)對在校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趨勢是:初中一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掌握辯證邏輯思維的各種形式,但水平較低;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辯證思維迅速發展;高中生的辯證邏輯思維已占據優勢地位。

瑞吉爾(Riegel,-1973)提出“辯證思維”,他認為,辯證思維是認知發展的一個獨立分支。個體可以從皮亞傑的四個認知發展階段的任意一個階段直接發展為與之相應的辯證運算模式達到辯證思維階段。基延(1990)從青少年思考問題的內容和情境出發來考察思維過程,認為青少年思維還具有以下特點:概括能力更強;不再那麼絕對化,而是相對辯證地看待事物;另外,青少年開始更多地思考思維過程。

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展還突出地表現在元認知的發展上。元認知是“以各種認知活動的某一方麵作為其對象或對其加以調節的知識或認知活動”(Flavell,2001)。元認知即為一過程,即就是指導和調節人們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並加以控製執行的過程。在具體學習過程中,中學生能夠對學什麼、如何學、何時學、何地學以及達到何種學習結果產生明晰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等,就是元認知在起作用。研究表明:低年級小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監控比較簡單和外顯,而且他們還不能根據預測結果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重新分配學習時間;小學高年級學生已開始依靠直覺意識進行監控判斷,但還不能有效地依此進行認知控製;到了中學,青少年能夠依靠直覺意識快速地進行監控判斷,並且能夠自覺而迅速地通過判斷獲得學習結果的自我反饋,有意識地組織學習材料和分配學習時間形成新的學習計劃;到大學階段,青年人對自己學習的監控能力的發展已經基本完成。

3.中學生學習內容和形式的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學校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的一種文化繼承的行為,也是高度組織化了的社會行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有以下特點:

(1)係統掌握間接經驗為主要學習任務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在短時期內接受人類所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即掌握前人積累起來的間接經驗,為未來的親身實踐及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世界打好基礎。因此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也不需要像人類獲取直接經驗那樣事事都去親身實踐。因此,所獲得的經驗具有間接性。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學到最重要的知識,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學內容的取舍、教材的改革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

(2)接受學習是學習的主要形式

在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教師按社會的需要和教育目標的要求,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把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在較短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以改變學生的心理與行為。整個學習過程都按預先確定的嚴密的教學計劃係統進行,即學習材料的結構、層次、學習過程的係列與程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所以,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學生可以盡快地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相反,教師的不良指導將製約甚至阻礙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