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2)(3 / 3)

(3)學習過程是連續性的主動構建過程

學生的學習必須通過一係列的主動構建活動來接受、處理和轉換信息,形成新的經驗結構或心理結構,前麵的學習為後麵的學習奠定基礎,而後麵的學習又是前麵學習的補充和發展。這一觀點越來越為眾多研究者所認同。學生的學習是主動構建意義的自主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新刺激。根據這一特點,考慮學生原有的水平,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建構新知識的支架,循序漸進,重視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監控,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有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科學構建。

(4)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麵性

學生的學習不但要掌握知識經驗和技能,還要發展智能,形成行為習慣以及培養道德品質和促進人格發展。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期限內發展認知能力和培養品德的過程。教學的目標不僅隻是掌握知識、技能、學習策略和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性,而且要重視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既是學習知識經驗的學“做事”的過程,又是學“做人”的過程。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習是狹義的學習,可以將它定義為:學生在教育活動中通過間接經驗的學習接受,引起學生本身符合教育目標能力、行為變化或心理的相對持久的傾向性變化的一個過程。

三、學習理論基本流派

由於學習心理學研究問題和對象的複雜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受到同時代的心理學思潮、教育發展需要、社會和科學發展水平的製約,20世紀學習心理學理論出現了融合各相關研究之長,強調整體實質上的一致,求同存異,多學派整合共存的景象。

1.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

他認為,行為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可以表示為“刺激-反應”(S‐R)關係。心理學研究就是要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結的規律從而達到預測和控製有機體行為的目的。華生是一位徹底的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者。華生之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桑代克、斯金納等。

桑代克被譽為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認為,人和動物的學習過程是在刺激(S)與反應(R)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學習即聯結,心即人的聯結係統”,“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把其中的某些聯結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聯結加以消除,並且把另一些聯接加以改變或利導”。桑代克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個體的知識和技能是通過“盲目嚐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嚐試”這樣一個反複作用的過程習得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學習的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和聯想性轉換來組織學習。學習過程是漸進的“嚐試與錯誤”直至最後成功的過程,所以,桑代克的學習聯結說又被稱為學習的嚐試與錯誤說,簡稱試誤說。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於1938年用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白鼠的學習進行實驗。箱內有一個杠杆,如果白鼠按壓杠杆就會帶動一顆小食物丸子掉進食槽,作為鼠按壓杠杆的報酬。白鼠從不知道杠杆的作用到學會通過按壓杠杆來獲取食物,這就是形成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叫“工具性條件反射”。

在斯金納的學習理論中“強化”的觀點占有主要地位。他把強化看成是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所不可缺少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習得律,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假如一個操作的出現,繼之以強化物的呈現,那麼這一操作的強度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