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的最顯著特點是堅持用實驗方法去研究學習的本質和條件,除桑代克、斯金納外,蘇聯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巴甫洛夫(I.Pavlov)根據狗對刺激發生反應的實驗研究,提出了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他認為條件反射建立以後,如果條件刺激重複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即不予強化,則所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會逐漸減弱並最終消失,這個過程稱為消退,根據此原理,行為矯正者可以用消退法來消除學生的不良行為。個體可以對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發生相同的條件反射即泛化,也可以對類似的條件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即分化,泛化能使我們的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而分化則能使我們對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當反應。
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總結出三條主要的學習原理:
(1)學習是可測量和可觀察的。學習是因刺激而發生的行為變化,刺激和行為變化都是可測量和可觀察的。因此,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究竟想讓學生做什麼,依照清晰的可測量的目標設計,用怎樣的方法(刺激)去促進學習(行為改變)。
(2)學習行為是循序漸進的。學習速度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致,因此要通過學生的點滴進步去強化他們的學習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所犯的錯誤,采用連續評價的方法從而加速學習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學習的關鍵是準確設計標準刺激,通過S‐R聯結產生預設的學習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奠基人班杜拉原本信奉新行為主義,其後他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認知心理、人本主義理論思想揭示了人類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學習形式:社會學習。班杜拉拓展了行為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他的理論中關於兒童成長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行為的觀點,以及重視觀察、模仿、自我效能感在學習中的作用等思想,對行為規範、道德品質的學習,以及語言知識和人際交往學習都有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必須為學生選擇好的榜樣,注意培養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2.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
傳統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理解,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不是受習慣支配而是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個體當前的學習依賴於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環境,教學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把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其代表人物是布魯納、奧蘇貝爾。
當代認知心理學是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認知過程的心理學,將人腦看作類似於計算機的信息加工係統,認為認知過程是信息的輸入、貯存、加工和提取的過程。
早期認知派學習理論為人們所關注的是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完形-頓悟說”,學說認為:完形(Gestalt直譯為格式塔)是一種心理結構,它是在機能上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是對事物關係的認知。學習在於發生一種完形的組織,並非各部分間的聯結。依據完形-頓悟說,學習是打破固有的完形產生新的完形的過程,即頓悟。該學說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的能動作用,把學習視為個體主動構造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布魯納(J.S.Bruner)與奧蘇貝爾(D.P.Ausubel)是同時代的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在學習的基本理論上,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與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具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都強調新知識的學習對已有知識的依賴性,都強調認知結構對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以及認知結構的可變性。
但在教學的組織模式上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及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這種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它的局限很多,如費時費力,不能保證學習的進度,而且學生先期必須具有相當的知識與技能。我國高中近年來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其實質與發現學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