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思想來源繁雜,流派紛呈。在教育心理學中,建構是指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反複、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調整自己經驗結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就是說,個體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從建構主義的觀點看,蘇格拉底著名的“產婆術”無疑是建構主義教學的成功範例,杜威的“做中學”對建構主義頗有影響。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最近發展區”的思想介紹到美國後,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觀則將學習作為個體原有經驗與社會環境互動的加工過程。
強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可概括為以下三個觀點。
(1)新知識觀
學習是一種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卻強調,知識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絕對正確表征,知識也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因此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背景為基礎來解釋、建構現實。由於個體的經驗背景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也就是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意義賦予卻是由每個個體自己建構起來,它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曆程。所以,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習者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精神世界。
(2)新學生觀
學習是個體一種主體積極參與的活動、建構的知識過程。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學習過程並不單純是信息的輸入、貯存、積累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由新舊經驗的衝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表麵上好像是在傳授知識,但實際上隻是在促進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活動,是他們構建知識、發展能力的基礎。既然學習者對於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各異的,教學評價應該側重於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不是行為的產品(學習結果)。在學習過程中,要調動學習者積極性,沒有學習者的主動、活躍地參與的活動,就不可能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建構,學習者的能力不可能得到發展。
(3)新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包括兩方麵的建構。一方麵,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係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麵,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建立一個學生團體,為學生團體設計既反映某學科的關鍵內容,同時又考慮到每位學生現有知識經驗的問題,用問題凝聚團隊。
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交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在建構主義的教學中廣為采用。該觀點與維果茨基對社會性交往的重視以及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是一致的,學生在與比自己某方麵水平稍高的成員的交往,有利於將“潛在的可達到的水平”轉化為“現實水平”,能極大地提高學習的真實效率。
建構主義批評傳統教學使學習去情境化的做法,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認為學習必須處於豐富的真實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有利於學習者對知識結構形成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培養起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問題解決策略。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怎樣發揮作用,學習者如何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去解決現實問題,是衡量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