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學習方法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進入高三後,徐宇琦從浩如煙海的高考複習參考資料、林林總總的高考信息網站、轟轟烈烈的高考谘詢和心理輔導會……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的壯烈。他不是那種聰明伶俐的學生,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學習基礎也很一般,為了能把學習搞上去,他懵懵懂懂、稀裏糊塗地跟著大夥往前趕——聽經驗介紹、買資料、做題,不敢慢下半步,覺得不竭盡全力,哪怕隻有半點鬆懈,也會愧對江東父老!
他付出成倍的時間和精力,體質下降,鏡片增厚不少。“教科書上的東西已經滾瓜爛熟,覺得沒什麼好看的了。老師變著法考我們,卷子永遠也做不完。
可為了未來的升學考試,我不得不沿著題海戰術的老路往前走。”他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宇琦花費大量的時間“暢遊題海”,陶醉在已經完成了N張卷子的愜意中,卻發現自己仍不能全麵地掌握學習內容,他的成績依舊平平。
可他的同桌同學鮑雲軒卻在高三的複習過程中創造了奇跡,高二成績還和宇琦差不多隻有中等的雲軒,進入高三階段後竟然步步為營、成績一路攀升,漸漸成為年級的佼佼者,最終考入一流的大學。
宇琦並不認為雲軒的學習有什麼特別的好方法,雲軒也並不聰明。他們倆一起聽課、複習、做題、討論,連用的參考書都基本是一樣的,可學習的結果卻“天上地下”。雲軒總結的學習經驗太簡單了:“不盲從迷信他人,凡事有自己的主見。”看來他的學習方法屬於“獨門絕技”,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於是,徐宇琦認定所謂的“工夫不負於有心人”、“天道酬勤”隻是善良的安慰劑。
一、中學生迫切需要高效率學習
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經濟的驚人躍進對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新的需求,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已經變成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社會發展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法國著名教育家朗格朗出版了《終身教育引論》一書並以此為題做了學術報告,引起強烈反響。1968年美國著名教育家赫欽斯(R.M.Hutchins)在他所著的《學習社會》一書中,提出了學習社會的概念。他認為學習社會是一種以學習、自我實現、個性發展為目標的社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指出,教育和社會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唯有全麵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
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化,知識累積成幾何數增加;網絡迅速升級,信息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個體沒有高效率學習能力,必然結果是個體不能及時獲得最新的信息;麵對激增的信息,感到力不從心,不能解決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知識爆炸之間的矛盾,甚至產生強烈的緊張感、自卑感,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沒有任何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重要。當學習成為人類文化傳遞和個人生存素質提高的必由之路時,學生學會高效率學習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雖然學習心理特征是相對穩定的個性差異,但是教育心理學家更重視心理過程的研究,認為學會高效學習有助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學會高效學習有助於中學生智力的開發
雖然教育心理學家大多認為智力是穩定的個性特征,是很難以變化的,持“智力不可教”的觀點,但是他們不否認智力是可以開發的,隻要教學真正“得法”,智商會發生令人吃驚的變化。
策略水平是當代教育心理學家都承認的判斷智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意味著促進學生策略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國學者最近提出了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性知識轉化理論”。該理論認為,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一種方法學知識。正因為策略性知識是知識,所以能夠表達和有效地傳遞。同時,由於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方法性知識,所以當這些策略性知識能夠被學生真正理解、熟練掌握、自覺運用、廣泛遷移時,策略性知識就會轉化為思維能力。有實驗證明了思維策略訓練的有效性,例如,訓練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則有利於提高學生深入理解新知識能力。研究者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領域進行了一係列嚴格的對比實驗,這些研究都證明,結合學科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的訓練是有效的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