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生學習策略的差異性研究
學習策略的差異性研究主要是比較不同年齡、不同特征、不同能力的群體在使用學習策略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目前心理學界對學習策略的差異性研究主要集中於學習策略發展的階段特征,年齡特征,性別特征。
(1)學習策略發展階段差異
個體學習策略的形成是需要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關於策略發展的具體階段,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有研究者認知策略的形成需要經曆四個階段,直覺性行為、低水平的自動化行為;主動的有意識的擴展性行為、高水平的自動化行為,也有研究者認為認知策略發展主要表現為從“特殊性策略”向“一般性策略”,從“微觀策略”向“宏觀策略”的轉移過程。我國學者陳英和認為學習策略的發展可以分為策略形成與策略發展兩個階段,所謂策略形式是指學習者在麵臨一個全新的問題時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策略發展即學習者在麵對一種類似的問題情景或是任務時,能夠使用更高水平的方法來有效地解決問題。馮海英用中學生學習策略問卷對323名中學生問卷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在認知策略上存在顯著的階段差異,初中生在選擇重點、使用記憶方法、加深理解、注意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麵比高中生做得更好。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以學習策略本身而言,學習策略發展的差異性可以使我們了解學習者學習策略的發展曆程,把握學習策略的發展階段,明確學習者學習策略所處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策略的訓練。
(2)學習策略年齡和年級差異
中學生在學習策略的形成和運用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如辛濤等人以398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學習策略量表為工具,探討了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策略水平的特點。研究結果發現,初中和高中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策略水平。
餘欣欣過對初一至高三405名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還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分年級比較中發現,初二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存在差異,初三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顯著低於初二、初一學生,而高一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又顯著高於初三學生。⑤依據林崇德先生提出的理論:“個體思維發展是存在關鍵期與成熟期的,初中二年級是思維發展的一個飛躍期,高中一、二年級則是思維和智力活動的初步成熟期。”我們對研究結論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因為初一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監控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學習策略。初二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個飛躍期,再加上學生對策略性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因此成為學習策略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三階段基本上屬於複習階段,又麵臨中考壓力,學生的學習一般都處於教師的控製之下,因此初三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會低於初一、初二的學生。步入高一之後,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且在初中階段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策略的知識,因此高一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又會顯著高於初三的水平。
(3)學習策略性別差異
男女生的學習策略水平有沒有顯著差異?在學習策略的哪些方麵存在差異?性別差異逐漸成為學習策略差異性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如甘諾等人①對833名中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測試,研究發現男女生之間在學習策略發展水平以及元認知策略、一般認知策略和具體的學習方法三個層麵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女生運用學習策略的水平在初二至高二4個年級要顯著高於男生,而在高二至高三年級,女生的學習策略呈現下降的趨勢,男生呈現上升趨勢。此外,有研究者進一步發現男生、女生在學習策略使用上的性別差異②,相比較女生而言,男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更加靈活,在需要空間想象能力、找捷徑或需要多種解決方法的題目上,男生的表現尤為突出;相比較女生慣用操作策略而言,男生則更傾向於使用檢索策略;男生的策略選擇與他們的衝動性氣質有關,而女生的策略選擇與她們的抑製性氣質有關。
此外,學習者的文化背景,父母的教養方式等都會影響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習策略的差異。
4.影響學習策略獲得的因素
學習策略的獲得和使用受到學習者主觀因素的影響。這一點已達成了共識。但是影響學習策略獲得的因素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則存在較大的爭議。
如Biggs(1984)認為影響學習策略獲得的因素可綜合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幾大方麵,人格是較為穩定的,如個體的能力、認知風格等;情境因素具有可變性,包括作業的特征、內容、難度以及呈現評價作業的背景與有關作業教學的背景;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個體的動機因素。有的研究者認為影響學習策略獲得的因素不僅包括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知識背景、信念、態度、動機,而且焦慮、性別、民族也影響著學習策略的獲得。綜觀各種影響因素,其中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歸因等是研究較為普遍的影響學習策略獲得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