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動機
大量研究證明,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間有著相關關係。如Pokay和Blumenfield(1990)研究發現,成就動機通過影響學習策略的運用而間接影響學業成績。劉加霞等人對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證明,②中學生的學習動機(除表麵型動機外)、學習策略、學業成績兩兩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學習動機中的深層動機、學習策略中的動機策略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程度最高;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成績都有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同,學習動機除對學業成績有直接影響外,還通過影響學習策略從而間接影響學業成績,且學習動機對學習策略的解釋高達24%。甘諾等人對中學生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都與學習策略呈顯著的正相關,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對學業成就存在顯著的回歸效應,其中學習策略直接影響學業成就,學習動機一方麵直接影響學習成就,另一方麵又通過學習策略的使用而間接影響學習成就。雷靂等人(1997)、張亞玲(2001)等人的研究表明,⑤表麵的、低水平的學習動機將會導致表麵型的、消極的學習策略;而具有深層學習動機的學生所采取的學習策略也往往是高水平的、積極主動的。
此外,學習策略是否也影響著學習動機?國內的張亞玲,郭德俊對學習策略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學習策略對學習動機獲得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⑥經過學習策略訓練(包括畫線,做筆記,寫綱要,SQ3R,提問策略,小組討論)的實驗組表麵型動機明顯低於對照組,即學習策略的訓練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認為學習不僅僅是應付考試;實驗組的成就型動機明顯高於對照組,即實驗組的學生為獲得高分和得到表揚而學習的動機高於對照組;不過,關於深層型動機實驗組與對照組並沒有形成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組的同學對所學內容的內在興趣沒有顯著的提高。
張亞玲、郭德俊:《學習策略教學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2001年第3期。
實驗采取的是Biggs編製的“學習過程問卷”,其中包括學習動機的三個維度:表麵型動機,成就型動機和深層型動機。所謂表麵型動機是指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試及格;成就型動機是指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高分和得到表揚;深層型動機是指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為弄懂和掌握知識而進行學習。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某一領域中對自己的能力做出的主觀推測或是判斷。
如學校效能感即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能力所做出的主觀推測或是判斷。大量研究表明,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習策略掌握和運用有著密切的聯係。Pintrich和De Groot的研究發現,學習效能感高的學生比學習效能感低的學生能更多地使用學習策略。周國韜對閱讀精加工訓練的實驗研究的表明,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感是學習策略對學業成績發生作用的一個變量,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僅要對學習者進行相關的學習策略的訓練,而且還需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王振宏等人通過研究得出自我效能感通過學習策略間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
(3)歸因
所謂歸因,顧名思義即個體對他人或是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進而推論出產生這些行為的內在原因。如果學習者將學習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以及學習方法的不合適,他們就會進一步的努力,積極地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改進自己的學習;如果學習者將學習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缺乏學習的能力,他們會認為自己再努力也沒有意義而不去努力。學習者對學習成敗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如國內穀生華、辛濤等人對學習歸因、學習策略、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③:學習歸因與學習策略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係,努力歸因與學習策略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能力歸因對學習策略的影響不如努力歸因大;學習歸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關係微弱而不穩定,且學習歸因對學習成績起作用期間還需要以學習策略為中介;學習策略和年齡對學習成績的解釋為21%,學習歸因與性別對學習策略的解釋為6%。這一研究表明學習歸因本身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不大,學習歸因與學習策略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且學習歸因對學習成績的作用要以學習策略為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