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學習策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2)(3 / 3)

此外,影響學習策略的獲得因素還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尤其是針對具體學科的學習策略的訓練,擁有某一學科專門的知識基礎對學習策略的獲得是很有幫助的。

二、以學習策略提高中學生學習效率

學習策略與中學生的高效率學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學習策略的有效掌握可以促進學生的高效率學習,本書第三章已就這個問題做了詳盡的闡述。然而,目前中學生對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還是處於盲目狀態,在學習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如有研究以某個地區五所中學的初一、高一的249名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了當前中學生的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學習策略的得分均不高,而且各項學習策略得分相差甚微,學習策略尚未轉化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覺行為,總體策略的運用水平也不高。

學習策略與學生的學習效率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高效率學習者與低效率學習者在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上存在怎樣的差異?學習策略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關係嗎?

1.高效與低效學習者在學習策略使用水平上差異顯著

高效學習者與低效學習者在學習策略使用的數量、頻率以及質量上存在明顯差異。如牛衛華、張梅林的研究發現,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在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數量以及質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解題過程中,學優生的元認知策略主要指向問題的解決,而學困生在元認知策略的使用上則更多地關注對任務難度的自我評價或是放棄解決問題。再如陳秀英,劉成剛對中學生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發現,不同學習成績的學生在學習策略(如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努力策略、心境調節策略)的使用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成績優秀的學生使用的頻率、數量和質量都顯著高於成績較差的學生。

相比較低效學習者而言,高效學習者更善於選擇、評價自己學習策略的使用過程,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之下選擇更為合適的學習策略。如張慶林等人對解決數學問題不同水平的學習者的策略和元認知監控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優、中、差學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元認知監控方麵,成績好的學生更善於評價和選擇,對自己的理解過程進行監控,更能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

相比較低效學習者而言,高效學習者更容易從學習成功或是失敗的經驗中獲得相關的學習策略,更容易自我生成策略。“低水平的學習者由於缺少豐富的相關經驗,難以獲得及使用高級的、複雜的策略,中或高水平的學習者容易獲得並容易從高水平的策略受益。低效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地選擇各種解題策略,很難避免無關信息的幹擾,不能正確運用編碼策略與信息組織策略,不能有效監控自己的解題過程,而高效學習者則具有高水平的自我生成策略。

2.如何學習和總結學習的策略

從小學開始,學生可以常常聽到這樣的訓導:你要好好改進學習方法。班級裏就會利用班隊活動課、家長會、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形式讓同學們相互交流學習經驗,請高年級學長介紹學習經驗,家長、老師也會現身說法地向同學們推薦很多非常好的學習方法。雖然很少有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方法滿意,總是認為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學習經驗交流會很少有人覺得有用。原因無非是,介紹者很多時候無法用言語準確表達自己的學習方法,因為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要求,方法是隨時可變的;再則,即使介紹者講得很到位,學習者也不一定能在學習中活學活用這些策略,因為學習確實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過程。

提高學習策略,既來自於外部的學習,更在於內部的反思自省。

方法一——觀察,就是從旁仔細觀察某方麵學習效率高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做出詳細記錄。這個方法學習外顯的學習策略行為是有效的,但一些內隱的學習策略如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很難用觀察法進行研究的。因此,采用觀察法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