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劉電芝等人還提出了學科學習策略五環節,包括策略的選擇、策略的完整教學(興趣,策略剖析,學生的自我複述和自我解釋)、策略運用、策略反思和教師評價;學科教學策略的兩種主要模式滲透教學和專門教學,滲透教學即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學科策略的知識,以學科教學為主,策略教學為輔;專門教學即在已有的策略知識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學科知識,專門教授策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為係統的學科學習策略的知識。
當代認知心理學主張以過程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強調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反對隻關注學生思考的結果(答案和分數)及對結果的反饋與評價(強化),認為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教學。但在學科教學中如何真正做到這一點呢?
以作文教學為例,關注過程和關注結果的作文講評如何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當老師在作文評語中給學生寫上“主題不突出”五個字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一種“結果中心”的傾向。老師針對學生作文(結果)的批評是無濟於事的。學生雖然認識“主題不突出”這五個字麵的意思,也知道這是對自己的批評,但他還是不知道自己作文的主題怎麼不突出,怎麼才能突出。如果他知道的話,他的作文早就主題突出了。因此學生得到的是打擊,而不是幫助。這樣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感”,悲觀絕望。老師辛辛苦苦地改作文,其結果卻是實實在在地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促進學科學習策略提高的作文講評應該是:采用師生或生生討論的方法共同決定一篇作文該怎樣評價、修改,教師會結合作文講一些使主題突出的方法,然後可以由學生以組為單位互評互改,這樣的練習課每次主要針對一個標準(如主題突出)進行講評和修改。久而久之,學生就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文章主題不突出,以及如何去突出主題。
研究還發現,即使是理科教學中常用的啟發式、探究式教學,也會有結果中心的偏向。第一,傳統的啟發式主要是問答式,學生學會了“答問”,卻沒有學會“提問”,學得被動、消極,沒有創新性;第二,老師的問題過多、過細,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答案,結果容易引起學生對老師“啟發”的依賴,學生離開了老師的啟發就不知思維的方向,不會“自我提問自啟發”。第三,傳統的探究是形式上的探究,往往是去套現成的結論,沒有探究就已經可以填寫報告了,學生無法從知情行方麵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通用學習策略列舉
通用學習策略是相對於學科學習策略而言的。所謂通用學習策略是指不與特定的學科知識相聯係,適合各門學科知識的學習程序、規則、方法、技巧以及調控方式。下麵我們將介紹幾種學習過程中常見的通用學習策略,包括信息選擇和編碼策略,閱讀理解策略,高效記憶策略以及問題解決策略。
1.信息選擇和編碼策略
(1)信息選擇策略
信息選擇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情境中能夠激活或者維持學習的心理狀態,能夠將注意指向或集中在所需要的信息上,能對學習材料保持高度警覺,又稱為選擇性注意策略。從信息選擇的內容角度而言,信息選擇策略可以分為簡單策略和結構性策略。簡單策略則隻是將注意力集中於課文內容之上,而結構性策略則是將注意力集中於內容的大小標題以及每一段主題句或是導言、目錄等具有概括性的提綱。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有的信息則不容易引起注意,注意資源分配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學習者選擇信息的內容、方法不同。研究發現,學習目標、問題的類型和位置,刺激物的特點以及學習者個體的情緒狀態等都是影響學習者信息選擇差異的重要因素。學習目標對學習者的學習起著定向和標準的作用,是學習者對學習結果的預期。
學習目標不同,學習者選擇信息的內容和方法就會存在著差異。如有研究者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請小學二年級和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回答問題:“如果要求你必須記住所有的單詞,你的讀書方式有所改變嗎?”分別有33%和80%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時學習者對學習目標認知程度的不同,也會影響學習者的信息選擇,進而影響學習者學習的效果。問題的類型和問題的位置也是影響學習者信息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問題的類型涉及材料的基本結構,學習者則會更多地關注材料的主要內容;如果問題類型涉及材料的性質,則學習者更多地注意材料的細節;如果問題出現在閱讀材料之前,則學習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多關注材料中與問題相關的內容;如果問題出現在閱讀材料之後,則有利於學生的偶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