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成績目標的學生會很在意向他人展示他們的能力。他們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在獲得好的測驗分數,或者更關注獲勝和擊敗其他學生。目標是勝過他人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去做那些讓人看起來很聰明的事情。他們不太關注學了什麼,而是他們這樣做意味著什麼,這些學生被稱為“自我卷入學習者”,因為他們總是專注於自我。通常那些帶有成績目標的學生的學習會受到幹擾。例如,他們會通過欺騙或走捷徑來完成任務,隻在那些對考試有幫助的作業上下工夫,如果老師說,這部分內容不會考,他們就不會花時間去學。當他們取得低分時會感到不安,可能把試卷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到,他們傾向於選擇容易的任務去做。如果做那些沒有明確的評分標準的作業,他們就可能感到不舒服。
2)接近狀態和回避狀態。然而,成績目標總是不好的嗎?因為成績目標聽起來浮華且效果不好,又有許多研究表明成績目標定向通常對學習有害,因而很多人對成績目標抱完全否定的態度。然而事實上,最新的研究表明,掌握和成績目標都與積極主動的學習策略和高自尊的運用密切關聯,而且學生常常是同時追求成績和掌握兩種目標的。
有些成就目標對動機並沒有不良的影響,成就目標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進取型(approach)與退避型(avoidance)。進取型成就目標是要追求自己看起來比別人表現得好;而退避型成就目標隻是要求自己看起來不比別人差。擁有進取型成就目標的學習者充滿競爭意識,會比其他人更加努力。相反,退避型成就目標讓學習者要竭盡全力避免被人認作缺乏獲得成功能力。當不能確保能獲得成功時,持退避型成就目標的學習者寧可放棄努力也不願冒因失敗而被人看低的風險。為避免被看作是愚笨的,有些學生可能會采取防禦,即避免失敗的策略——裝作漫不經心,表現出“沒真正盡力”的樣子給老師和同學們看,這樣一來即使失敗也不會被他人嘲笑,而一旦取得一定成績,就被認作是天生聰穎,能力極強,不必努力也能做得不錯。
另外一些學生既不想學習,也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聰明,他們隻想逃避工作。這些學生會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業,並且不會付出任何的努力。有人把這種學生稱為“逃避工作的學習者”,當他們不需要努力,工作很容易時,他們可以吊兒郎當、遊手好閑,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很成功。
在最新的研究中,甚至連掌握目標也有接近狀態(進取型)和回避狀態(退避型)之分。掌握-接近目標定向的個體關注的是掌握任務,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提高和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己的表現;而掌握-回避定向的典型表現是,個體努力避免發生不能理解或無法掌握任務的情況,努力避免技能和能力的喪失,努力避免遺忘過去學過的東西,努力避免能力發展的停滯感。
完美主義者是這一目標類型的典型代表。
因此,我們可以將接近狀態(進取型)和回避狀態(退避型)作為掌握與成績之外的另一個目標維度。
(4)社會目標
還有一種目標是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變得重要的,這就是社會目標。
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社會網絡會變得複雜,包括了更多的同伴,他們也前所未有地重視自己與同伴的關係。非學業活動,如體育運動等活動,會與學校的學習活動發生競爭。社會目標包括非常廣泛的多種多樣的需要和動機,它們與學習的關係也不同,有的利於學習,有的則對學習有害。例如,中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時,群體中的成員很可能不會去指出他人的錯誤,青春期的孩子會因為想與朋友保持友好關係,因為害怕傷害彼此間的感情而妨礙到學習。當然,為了與朋友在一起有趣或避免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令人討厭的人”,這樣的目標也會妨礙學習。但是如果為了給家庭或團隊帶來榮耀而努力學習,這一目標則也會促進學習。作為崇尚學習的群體中的一員,社會目標也會支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