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自我效能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5)(1 / 2)

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是一個具體而細微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差別很大,過程和結果的關係肯定不是行為主義“S‐R”聯結關係,刺激不一定產生結果,更不一定產生預設的結果,常常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發生。所以在提高學生自我效能過程中,宜遵循原則采取更為靈活的策略。常用的策略是:

(1)關注個別差異

在製定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時要著眼於全體學生,在確定培養方式方法、培養途徑、培養內容時要考慮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認真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要重視學生的特殊需求,力爭做到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機會,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最大發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潛在的發展水平。就學習任務的安排而言,太難、太易都不利於學生積極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無須努力就能輕易獲取的成功,缺乏挑戰性,無法幫助學生收集到反映其真實能力的信息,學生不會將這種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水平,亦無助於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但是,如果教育目標設定得過高,學生則難以完成學習任務,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喪失了學習的信心,無法獲得成功體驗,也不利於其自我效感的提高。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知識經驗、能力、愛好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育目標設定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應當幫助落後於平均發展水平的學生積累成功體驗。

(2)設立適宜目標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來源是個體親曆的掌握性經驗。因此,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經驗的基礎之上的,以往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對未來學習取得成功的信心,過去失敗的陰影則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學生判斷自己在學習活動中成敗的標準與學習目標是否實現密切相關。

因此,學習目標的製訂直接影響著學生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而目標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又依賴於目標的接近性、具體性和實現難度。不同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風格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家長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要求要切合他們的實際水平,教師從學習任務安排、學習目標設定和學習結果的評價等方麵,為不同的學生製定適合其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著眼於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一位學生均有機會在付出努力後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在此基礎上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合理設定教育目標,增強學生成功的掌握性經驗。

(3)少灌輸多探究

傳統的學科教學中,教科書記載了一係列權威性的結論,大量地灌輸結論性的事實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了解並記住這些科學結論的過程。至於這些結論和事實是怎麼產生的,似乎並不重要。學生在學習中缺乏過程體驗,因而無情感參與,導致學生知識掌握的層次較低,隻能靠反複操練來避免學業失敗,學生處於無助和被動狀態。相反,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則始終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放在首位,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過程,自主建構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教師隻是從旁協助,以減少阻力和挫折。探究的成功使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內在價值,從而使學生在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使他們的意誌品質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