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認清自己最難
宓丹上課大都能準確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他的解題方法和答案常常與老師不謀而合,平時的測驗成績一向不錯。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遇到期中或期末這類大型的考試,他就是考不好;進入高三學習階段後他發現自己雖然在政史地單科考試時成績優秀,可是文科綜合性考試成績就不行了。老師和父母認為可能是考試緊張造成的,他自己可不這樣認為,但也找不出其他原因來。
白鷗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背曆史資料,做的題也不算少了;每次考試的時候,字寫了不少可就是拿不到好分數。他已經有些氣餒了,懷疑自己學習曆史學科的能力特別差,可曆史是文科綜合考試中的主要科目,不能放棄。現在,他對自己在文理分班時選擇文科非常後悔,再回頭選擇理科也來不及了。“該怎麼辦呢?”白鷗心裏十分苦悶。
邵煒是一名學習成績極不穩定的學生,每次考試後,各門功課到底能考幾分,他心裏沒一個“準”。偶而,他的某門考試成績會在年級裏數一數二,令他自己瞠目結舌。在大多數考試中,他不是漏掉答案的單位、少寫了符號,就是因為審題不仔細看錯所給的條件而答錯了題,做得好好的一道題,會忽然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讓批卷老師都為他婉惜。按他自己的話說是,雖然每次考試他都盡可能做得再快些以便多檢查幾遍,可是每張考卷因馬虎丟掉的分數“隨便擼擼就一大把”;老師批評他做題粗枝大葉,家長提醒他做題寫字要仔細認真,邵煒自己也不願意這樣,可他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不粗心。
林黎明是一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雖然他的考試成績時好時壞,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問題,也是時對時錯;特別是遇到考查基本概念的選擇題,他的正確率就更低了。“你為什麼不多問問老師呢?”聽到父母的責備聲,黎明振振有詞,“老師課堂上講評試卷,我全都聽懂了。考試的時候,有些題目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要做錯,甚至一走出考場就會做了;有些題目似曾相識,沒看清楚就做,一個不當心就掉入了陷阱!我沒有問題。”他喜歡老師考得難一些,那樣他和同學們的分數差別不大,如果試卷出得簡單,他因為到處出錯也得不到高分。
一、什麼是元認知
1.元認知的定義及要素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lavell)在其著作《認知發展》中提出了元認知這個概念。他將元認知定義為“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麵的知識或者認知活動”。
很明顯,這一定義從兩個層麵對元認知做出了限定:其一,元認知是個體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及認知結果或是其他相關事情的知識,即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的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各方麵的認識;其二,元認知是個體為完成某一具體的目標或是任務,對自己的認知過程以及認知活動進行主動的監控與調節,即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以及調節。簡言之,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可以指兩種現象,一是關於認知的知識,二是指對認知活動的監控調節。
國內外心理學家關於元認知的定義表述不盡相同,列舉幾種不同的定義表述,進一步回答元認知是什麼的問題:梅切思鮑姆(Mcichenbaum)對元認知的定義表述如下:元認知即個人知道的關於他自身的認知的知識,以及控製這些認知的能力。從定義中可見,學者梅切思鮑姆肯定了元認知的兩個特性: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知識;元認知是個體對認知的自我控製的能力。
迪尤(Duell)將元認知分為兩類: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節。認知的知識涉及個體所擁有的認知資源以及認知資源在多大程度上能與學習情境匹配的知識;認知的調節是認知個體在嚐試解決問題期間所涉及的一係列調節的過程,如計劃、監控、評估、修正等。
國內的許多研究者對元認知都有不同的闡述,其中以董奇的闡釋最具代表性:元認知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製,包括三種有效成分: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盡管上述研究者對元認知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是都揭示了元認知的本質特點:其一,元認知的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其二,元認知的認知對象是人類的認知活動係統;其三,元認知的本質是個體對當前認知活動的自我控製、自我調節、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完善;其四,元認知是由認知知識、認知體驗和認知監控3個成分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