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可以將元認知的實質概括如下:元認知就是認知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控製與自我調節,即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認知過程,對認知的目的、方法以及認知所采取的策略都能夠積極地感知、思考、體驗,並能夠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元認知特別強調認知主體對認知目標、計劃的製訂(3),強調認知主體對認知過程以及認知結果的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
現代心理學將元認知釋義為學習者認識到並形成如何控製認知學習的心理機製,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元認知不僅能夠客觀地反映個體的認知過程以及認知結果,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認知過程、認知結果等方麵的知識,還能夠反作用於個體的認知活動,對個體的認知活動進行調節、監控,使個體的認知過程得以優化,促使個體認知水平得以提升。其中,以董奇②提出的元認知的三個主要成分: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以及元認知監控,對學習實踐有更貼近的指導作用。他認為:(1)元認知知識是個體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關於自身認知活動以及認知過程及結果的一般性知識。
元認知知識可以分為三部分:關於認知個體的知識,包括認知個體內部差異的知識、認知個體間差異的知識和認知的普遍特征性知識。個體內部差異的知識包括學習者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能力、興趣、愛好、特長以及自己擅長的思維方式,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認知方麵存在的不足等。個體間差異的知識涉及個體在了解自身認知特點的同時也能夠知曉別人的優缺點,了解別人的思維、能力優勢,所謂“知己知彼”。認知的普遍性知識是指關於人類認知的普遍性特點的知識,如人類的記憶規律,邏輯思維的普遍特性,知道注意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認識到人的記憶能力可以改變等。關於認知對象的知識,學習者能夠對認知對象的材料、任務、認知活動等各方麵知識有所了解。個體應知曉認知材料的性質(如是圖形材料還是文字材料),材料的內容是否熟悉,材料是否有意義,材料的呈現方式(書麵呈現還是聽覺或視覺呈現等)以及材料的結構編排有什麼特點等。除此之外,個體還應該了解認知任務中有關信息特點的知識,與任務相關的信息是豐富的還是貧乏的?是有組織排列的還是繁雜無序的?同時認知個體還需要對認知活動的要求和目的有一定的認識。關於認知策略的知識。這種知識要求個體在熟悉認知任務的情境下,能夠知曉某項認知任務存在哪些認知策略,每一種策略的優點或是缺陷是什麼,它們應用的條件和情境如何,哪種認知任務采用何種認知策略更為有效,以及如何使用這種策略。以上三種知識的不同結構結合認知主體不同的思維特點、能力興趣等認知與非認知方麵的特點形成了認知主體的各種不同的元認知知識結構。
(2)元認知體驗是個體在從事認知活動時伴隨產生的認知體驗與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可能在認知主體意識範圍之內,也可能處於認知主體的潛意識範圍之中。元認知體驗的內容既可簡單,亦可複雜;元認知體驗的時間既可長,亦可短;元認知體驗既可發生在認知活動之前,比如在參加活動之前預感到將會失敗,或是感到以前參與活動相類似而歡欣,亦可發生認知活動之中或是之後。一般而言,認知主體高度自覺、積極參與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體驗的發生頻率更高。這樣的認知活動一般需要認知主體有詳細的計劃,能夠合理選擇認知策略,之後有切實的評價,主體在認知過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由此伴隨產生的元認知體驗也尤為強烈。
(3)元認知監控是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過程中對自身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能夠不斷地對認知過程進行評價,並能對認知活動進行適時的調節,確保認知任務有效地完成。元認知監控包括以下環節:製訂計劃、調節控製、反思評價、及時補救。製訂計劃是指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能夠依據特定的目標製訂合理的計劃,選擇適當的策略,並能夠預設認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做好各種準備,想象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夠預估方法的有效性;調節控製是指認知主體在認知活動中始終能夠清晰明確活動的目標,對活動的對象以及活動的任務等都有明確的認識,在認知活動過程中能夠嚴格執行自己的計劃,不受幹擾。除此之外,認知主體還能在認知過程中針對存在的不足及時做出修正、調整,並及時反饋;反思評價是指個體能夠依據有效性的標準對各種認知活動的結果(包括階段性結果)做出反思、評價,正確估計自己認知活動的進展狀況或是認知目標的達成程度,及時總結經驗及其教訓;及時補救是指認知個體能夠根據認知活動反饋的結果對自己的認知實踐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