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認知與自我意識既有聯係又有區別
元認知是以認知活動為認知對象的,是對“認知”的認知,對主體的認知活動具有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功能,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以及元認知監控三個方麵。自我意識是人類意識的最高形式,是主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尤其是對處理自我關係的認識,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幾個方麵。自我意識是以主體以及主體的活動為意識對象,對主體的活動起著監控作用。可見,元認知活動與人類的自我意識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自我意識並不等同於元認知。
在認知對象上,元認知的認知對象是自己的認知活動本身,即認知個體內在的、抽象的認知過程或是認知結果。自我意識的對象是主體與主體的活動,即包括主體對自身普遍特性的認識(外貌、儀表、行為等),又包括主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意識。很明顯,自我意識與元認知都包含了對“意識的意識”的思想,但是兩者的認知對象所涵蓋的範圍是不同的,自我意識與元認知屬於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在成分結構上,元認知是由三個要素組成: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相比較元認知而言,自我意識也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以及自我監控三個要素。自我認知與元認知知識都包含對主體自身、主客體關係以及活動狀態的認知,但是元認知知識僅包含與人類認知相關的知識,而自我認知不僅包括對人類的認知活動的認識,還包括對非認知活動的認知。自我體驗與元認知體驗都包含情緒的成分,但是隻有在認知過程中自我體驗才包含認知體驗的成分。自我調節與元認知監控都是對個體認知活動的監控、調節,但元認知監控隻涉及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有意識監控,而自我調節不僅包括個體有意識的監控、調節,而且包括無意識的監控、調節。
3.元認知理論對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價值
自我調節學習模式將元認知或自我監控作為核心成分來研究的。元認知之所以在20世紀末期成為心理學界很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逐步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是因為元認知在人的認知活動中始終處於支配地位,並且有的研究表明個體的思維水平,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元認知相關的,除此之外,對元認知的深入研究將會彌補傳統心理學對認知研究的不足,關注認知個體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強調認知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監控、反思、調節,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有利於使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社會。
(1)元認知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元認知是認知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和自我監控。一係列研究表明,在學習領域給學生進行元認知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如國內學者張慶林與其團隊在學習領域進行了一係列的思維策略與元認知訓練的對比實驗,證實了元認知訓練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證明進行元認知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從元認知的角度而言,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者對所學材料的編碼、加工、理解與消化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積極的計劃、監控、調節、反思、評價的元認知過程。元認知水平高的學生一般會掌握更多的關於學習以及學習策略的知識,在學習前製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合理分析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靈活控製,有效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善於利用多種策略嚐試解決同一問題,找到最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善於分析和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相比較元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元認知水平比較低的學生有關學習以及學習策略方麵的知識欠缺,很少主動地製訂學習計劃,不會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與調節,不善於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而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很難靈活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習能力相比較元認知能力強的學生而言較差。例如,在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元認知水平高的學習者在分析題意時就會主動地反問自己,我這樣理解題意是不是準確?這種應用題屬於哪一個類型?在解答問題的階段會問自己:我充分利用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了嗎?我這樣解題是不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重新審題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在解題結束之後,元認知能力水平高的學習者善於問自己:這道題的解題方法還可以用於什麼樣的場合?很明顯,這樣的解題過程就展示了學生具有較高的元認知水平,具有較高的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