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元認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3)(1 / 3)

我國學者董奇對元認知與思維品質之間的關係做了相關的實驗研究,探討元認知與思維品質(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獨創性)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閱讀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與學生閱讀元知識和元認知監控能力的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關係,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除此之外,董奇還以小學四年級、六年級、初中二年級、高中一年級為被試,研究各個不同階段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能力的發展狀況。研究表明,隨著學生年齡與經驗的不斷增長,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監控能力不斷提高。

(3)國內外元認知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發展,有利於元認知理論遷移於教學實踐之中,促進教學改革。

荷蘭的一些元認知研究者根據元認知理論創建了自我調節學習理論,鼓勵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主動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調節和控製,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研究者鼓勵學生在學習前製訂學習計劃,要求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活動之前設置學習目標、瀏覽相關的學習材料、預設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很明顯,關於元認知的研究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數學學習領域內,研究者李浩然對從計劃性、檢查性、補救性三個方麵對小學生的元認知監控能力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從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元認知發展經曆了三個主要的階段:了解和認知監控技能階段(小學二到三年級),實踐和掌握監控技能階段(小學三到四年級),熟練和達到監控自動化的階段(小學四到五年級)。

研究者李明振以數學學習為領域,對非智力因素與元認知監控之間的關係做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數學學習動機、歸因、自信心、意誌品質等非智力因素都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見,研究者打破了將元認知研究局限在認知領域內的現狀,將元認知研究與非認知領域的情感、態度、意誌品質等因素聯係,擴展了元認知的研究範圍。

除此之外,國內的元認知研究者對學業成就不良的學生的元認知發展也做了相關的研究,認為元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元認知知識的欠缺是導致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原因之一。有的研究證明,元認知的發展程度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等。可見,國內的研究者也對元認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實效,使得元認知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促進了元認知理論的發展。

2.元認知研究的發展趨勢

(1)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

從元認知研究的進展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元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元認知的概念以及構成成分的研究,之後隨著對元認知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開始關注對元認知體驗、元認知調控、元認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元認知隨著年齡的變化發展等方麵的研究。可見,對元認知理論方麵的研究在早期元認知的發展階段是必要的,對於明晰元認知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有很大作用。

但是元認知的應用研究使人們意識到元認知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如元認知的監控與調節策略是怎樣對認知活動起作用的,元認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元認知與思維品質之間的關係等,這些研究對教育實踐都極具指導性。

(2)從一維視角轉向多維視角

從研究者對元認知結構的研究曆程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對元認知的研究從單維逐步轉向多維。元認知的概念提出之後,心理學界對元認知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元認知結構的研究。Flavell和Brown大體上都將元認知的結構劃分為對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節、監控,雖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其本質內涵是一致的。然而之後的Borkoski和Cathy對元認知結構的劃分卻打破從元認知本身這一單一維度,將個體的心理活動當作一個整體,從係統論的觀點對元認知的結構進行劃分,不僅包括對認知的知識與對認知的調節,而且包括個體的動機、情緒等構成成分。且不論述這種觀點是否正確,Borkoski和Cathy以係統論的觀點對元認知進行研究的方式卻給元認知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新的思維視角,對研究元認知發生和運行的心理機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