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元認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3)(2 / 3)

(3)從傳統研究領域轉向新興研究領域

自元認知誕生之日起,研究者對元認知的研究一直局限在認知領域,鑒於元認知的核心之意是對認知的認知,因此,對元認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非認知因素對元認知的作用。隨著元認知研究的深化,對元認知發生理論的研究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元認知的發生理論主要是研究非認知因素對元認知水平的影響,對元認知成分與學習動機、堅持性、歸因方式等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個體的元認知發展水平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尤其是堅持性與元認知的監控水平更為密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對於提升個體的元認知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今科技的迅猛發展也給元認知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與發展機遇。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逐步興起,研究者開始關注元認知產生機製的生理基礎。

研究認為“中前部腦區是產生元認知調控的神經回路的組成部分”。因此,元認知的研究又將出現新的趨勢,從以往集中於對被試行為指標的研究取向轉向對人腦部機製的研究,對元認知的神經生理機製與腦機製做深入的研究,使得元認知的研究更加深化。

3.元認知與高效率學習的關係

綜觀國內外心理學界關於元認知的實證研究,元認知與高效率學習之間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於高效學習者與低效學習者之間元認知差異的研究。而關於高效學習與低效學習的個體元認知差異方麵研究的側重點又分為兩個層麵:高效學習者與低效學習者的元認知過程本身是否存在差異的研究;結合具體的學科領域進行的元認知研究。

高效與低效學習者的元認知過程本身的差異研究。“元認知的執行過程涉及分析任務要求、選擇適當策略、分配學習時間、學習進程的監測和調節、評估結果等多方麵的內容,大多數研究顯示,學習不良兒童在這些方麵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Kavale發現學困者在回答閱讀理解問題時不能有效地使用推理策略;Fleischner和Garnett發現學困生盡管已經獲得解決文字題的技能但卻從不在解題時主動地、恰當地使用推理策略;Hogan和Catherine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被試都接受個別化數學學習計劃的條件下,接受記憶策略訓練的學困生的成績更為優秀。可見,高效學習者與低效學習者在本身的元認知過程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相比較低效學習者,高效學習者在各種基本的認知過程如注意、記憶、表征等方麵的反省意識要強,並且能夠主動地選擇和使用認知過程中的各種策略。

結合具體的學科領域進行的元認知研究。如國內李偉健以62名學困生和63名優生為被試,采用三因素混合實驗設計,對優生和差生的閱讀元認知知識以及應用特點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①優生對材料組織特征的元認知知識水平顯著高於對詞彙難度特征的元認知知識水平,而差生不存在顯著差異;②九年級學生對材料組織特征的元認知知識水平顯著高於詞彙難度特征的元認知知識水平,其他年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③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優生進行時間分配的人數顯著多於學困生,學習困難學生的元認知知識與元認知控製的聯係顯著弱於優生。再如Montague在數學學科領域的研究顯示,學困生與學優生能夠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法在數量上是沒有差異的,但是學困生的描述更多地集中在低水平的策略(如計算)而非高水平的策略(如表征),這一結論表明學困生並不缺乏策略性知識,但是他們在根據任務選擇和使用策略上存在問題,也就是說學困生的元認知調節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元認知對人的思維活動有著整體的控製和協調的作用,能夠指導和調節人的認知過程,幫助人們選擇有效的認知策略並加以監控執行。元認知的發展水平直接製約著個體思維活動的整體水平,集中反映了個體思維、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元認知與學生的高效率學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元認知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對學習材料的識別、加工以及理解消化的過程,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元認知的作用體現在學習者對各種認知因素的調控,如學習者能夠有效計劃自己的學習過程,對學什麼,如何學,何時何地學都有明確的認識,並且能夠意識到學習是否達成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