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元認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4)(1 / 3)

2.元記憶與中學生高效學習

隨著心理學家對記憶研究的不斷深化,心理學家逐漸從關注外部輸入信息的記憶過程轉移到控製和了解自身的記憶活動,元記憶的研究便應運而生。那麼,什麼是元記憶?元記憶在記憶信息加工過程中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元記憶研究理論的進展狀況如何?元記憶如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1)元記憶研究是元認知研究的重點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心理學界就開始了對元記憶研究的關注,但是各個心理學家對元記憶的內涵界定卻不統一,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Flavell認為元記憶是認知個體對記憶過程與記憶內容本身的了解和控製。

Flavell認為,元記憶不僅包括認知個體有關信息編碼和提取方麵的知識,而且包括個體對自己記憶的功能以及所使用的策略等方麵的了解程度。

Brown認為元記憶主要是指認知個體對記憶過程的監控,這與Flavell對元記憶的理解不同。他認為元記憶水平較高的個體不僅能夠意識到記憶係統的容量限製和應使用的策略,而且能夠監控自身的記憶活動並做出適當的選擇。Kluwe也認為元記憶是對認知過程的監視和控製,監視即元記憶對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進行監視和評價,控製即對沒有達到目標的認知活動進行重新調整。

以上界定從不同的維度揭示了元記憶的內涵,如將幾種觀點綜合在一起考慮,便可得到對元記憶的整體理解。即元記憶是一個複雜的認知係統,包括元記憶知識、元記憶監控、元記憶體驗。

元記憶知識是個體所擁有的與一切記憶活動有關的知識,從個體、任務、策略三個維度劃分為與個體相關的記憶者特點方麵的知識,與記憶任務相關的記憶目標、記憶內容方麵的知識,與記憶策略相關的記憶方法以及策略等方麵的知識。元記憶監控包括元記憶監測與元記憶控製。元記憶監測是指個體對自身記憶過程的認知和評價;元記憶控製是指元水平對客體水平進行調控,從而改變元水平的狀態。元記憶體驗即與記憶相關的情緒、情感體驗。

(2)個體的元記憶知識指的是陳述性的元記憶知識。桑標等人將陳述性的元記憶知識分為五類②:個體變量(年齡<大與小>,性別<男與女>)、項目變量(容量<多與少>,項目之間的聯係<有與無>、概括性<具體內容或抽象內容>)、過程變量(記憶時間<長與短>、記憶環境<安靜與吵鬧>)、策略變量(複述<有或無>、記憶組織<有或無>、精致策略<有或無>、幫助<有或無>)、遺忘與回憶變量(學習與回憶之間的時間間隔<長與短>、記憶內容的意義<有或無>、學習與回憶之間的經驗<學習相關內容與無關內容>、再認與回憶<再認和回憶>)。實驗以5~7歲的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為被試,運用對偶圖片的方法對被試的元記憶知識分別進行了考察。研究結果表明,5~7歲的兒童是元記憶知識的快速發展期,每一年齡組兒童的元記憶知識總體水平都顯著高於低一年齡組的兒童;超常兒童的元記憶知識水平均與高一年齡組的普通兒童基本相同;在5~7歲的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中,不同類別的元記憶知識發展的模式並不相同,提示高智力兒童的總體元記憶知識優勢主要表現在元記憶知識的某些特定的領域。

此外,Kreutzer運用訪談法對幼兒、小學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兒童的元記憶知識發展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學齡前的兒童,甚至是小學低年級的兒童的元記憶知識水平還相對較低。鑒於訪談法對年幼兒童所隱藏的不公正性,Wellman采取圖片對偶比較的方式對3~5歲的兒童進行實驗,研究發現5歲的兒童對絕大多數的記憶變量(年齡大小,記憶時間長短,記憶項目多少,是否有幹擾,是否有提示或者有幫助等)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國的一些研究者對年幼兒童的元記憶知識發展的特點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幼兒園的學生不能說清楚記憶的目的和任務,小學生對自己記憶效果評價的準確性要優於幼兒園兒童,步入小學之後的兒童才能逐步意識到有意義材料是易於記憶的。

(3)元記憶對記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元記憶對記憶的監控作用,監控在策略的執行中有著很大的作用。目前心理學界對個體元記憶監測機製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研究“知曉感”(feeling of knowing,簡稱FOK)的產生機製。所謂FOK是指學習者對一些信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相信一定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來,但又是提取失敗的一種心理狀態。FOK屬於研究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元記憶監測性判斷。1984年,Nelson等研究者將FOK的理論假設分為兩大類:痕跡接觸機製(trace‐access mechanisms)和推導機製(inferential mechanism)。痕跡接觸機製認為學習者回憶提取失敗是因為對所要回憶的項目的痕跡有部分的接通。推導機製認為學習者回憶提取失敗不是因為對回憶項目的痕跡有部分的接通,而是根據所提取的項目以外的信息來進行FOK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