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元認知與中學生高效率學習(4)(2 / 3)

1993年,Koriat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FOK產生機製的可接近性模型(accessability model)。可接近性模型認為FOK判斷依賴於與回憶項目有關的部分信息的總的可接近性,與這些信息本身的正確與否無關。可接近模型包含兩個重要的內容,一是信息激活或可提取的量決定了FOK判斷等級的高低;二是被激活的信息的強度決定了FOK判斷的準確性。

Cultice等研究者運用的大人與孩子的照片對學前兒童做“FOK”判斷,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的兒童有能力對他們記憶的人名進行準確的監控:他們能意識到即使原本知道一個人的名字,也可能現在想不起來。這一結果表明學齡前的兒童已經意識到個體的記憶是可以被監控的,也就是說兒童對記憶監控可能性的認識發展的非常早。記憶監控還涉及個體對自己記憶能力的預測和判斷。這方麵的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對自己的瞬時記憶廣度的預測與真實的記憶能力之間具有較大的差距,他們對自己的記憶能力的預測有明顯偏高的傾向;學齡兒童對自己的記憶能力的估計已較為客觀。

此外,國內的一些研究者也對兒童元記憶監控能力的發展做了相關的研究,如李景傑研究發現中小學生元記憶監測性判斷呈現波浪式的發展,12歲和15歲是發展的兩個高峰期,每個高峰期又都有一個準備期,10~12歲沒有明顯增長,12歲與13歲之間有明顯的差異,14歲與15歲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兒童元記憶監測性判斷總的趨勢是增長的。龐虹對兒童記憶的回溯式監測判斷的發展研究表明,一年級被試對自己記憶狀態意識不清晰;三年級被試能夠較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記憶狀態;五年級被試能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記憶狀態。研究同時表明,一年級到三年級期間被試的元記憶監控能力發展較快,三年級到五年級期間的被試元記憶監控能力發展減緩。

(4)元記憶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起作用。記憶的信息加工過程包括識記、保持、提取等幾個不同的階段。識記階段可以分為學習之前的識記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識記。學習之前的識記階段,元記憶的監測作用體現在對識記任務的難易程度做出預見性判斷(EOJ);元記憶的控製作用主要體現在預先選定加工類型。針對學習過程中的識記階段,元記憶的監測作用體現在學習者對當前所學任務做出的預見性判斷(JOL,FOK);元記憶的控製作用體現為可以為學習者分配時間資源,選擇適當的加工策略,以及確定何時終止學習過程。在信息加工的保持階段,元記憶活動的主要任務是維持上一階段所習得的知識。在這一階段,個體可以充分利用元記憶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已獲得知識信息,個體會利用元記憶監測的功能合理判斷哪些知識信息保存完整,哪些需進行重複學習等。在信息加工的提取階段,元記憶對於能否快速開始或者終止提取信息,以及提取失敗是否繼續提取等決策的製定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可見,元記憶的監測和控製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作用,元記憶能夠依據一定的元記憶知識,對記憶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測與控製,使我們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元記憶在人類記憶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作用。

(5)通過適當的元記憶教育訓練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元記憶水平的。Brown等研究者對被試進行遷移性訓練實驗,通過對其進行記憶策略的指導,一段時間之後測驗其是否能夠自發地將這些記憶策略運用到其他情境之中。研究表明對學習者進行元記憶教育訓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元記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