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理論運用(1)(1 / 3)

一、追求可能的成功

餘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從小就上進心特別強,他總說“勝利、領先、做第一”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他對自己的各個方麵都要求很高,爭取成為最好的。

他的凡事都要做得最好、都要爭第一的想法讓他過得非常不如意,因為總有人能打敗他,對別人的強烈嫉妒和對自己的強烈自責使他痛苦不已。他確實各個方麵表現都不錯,但他沒有親密的朋友,同學們不喜歡他,和他在一起時感到不自在;老師常常教導他不要太喜歡爭強好勝。比如,運動會上他會因為隔壁跑道的同學有越線的跡象幹擾了自己的速度,和裁判長爭個沒完沒了;學校辯論賽,他所在的班級沒得獎,他竟然一個星期天天去找每個評委理論;他常常為單元測驗的分數和老師糾纏不清,好像每一分都成了性命攸關的大事。

但他仍堅持自己的追求。“獲勝不是全部,而是唯一。”可算是他的“口頭禪”了。

我們周圍肯定有一些同學,具有獨立的見解,做事總是力求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夠抵製不可靠的意見和誘惑,將自己的智力發揮到極點,盡力克服一切障礙,將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他們總是在學校進行的智力測驗中能得到較好的分數,在學生活動中占盡風頭。

著名心理學家麥克裏蘭曾經就這個問題作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每個人都具有追求卓越、實現目標、爭取成功的需要,這種需要可稱為成就需要。成就動機強烈的人追求的是個人成就感而不是報酬本身,他們極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承擔責任,及時獲得對自己績效的反饋以便於判斷自己是否有改進。

相反,成就動機低的同學自信心不足,自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往往設置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又不付出足夠的努力。成功了,他們不會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敗,使他們更加證實自己能力的不足,導致他們進一步失去信心回避挑戰。他們一般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機遇、任務簡單。

這樣,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自我成就動機弱的他們都沒有積極的影響。

所以,從小到大的學期評語中常見的表揚或批評,都離不開“上進心”這個主題;家長也很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積極要求上進。

為什麼餘舟特別要求上進,卻並不受歡迎呢?

賓夕法尼亞州貝克縣社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納德·戈爾斯坦曾專門分析過“對獲勝上癮”的人,就是那些好勝心極強、非勝不可的人。這樣的人會認為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沒什麼差別。他們眼中世上隻有兩種人:勝利者和失敗者。這種思維的最壞作用就是在達到目標後,他們仍無法停下來,享受一下勝利的喜悅,因為站得越高望得越高,新的更高的目標又產生了。

而且,過度“競爭、獲勝”的哲學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團隊精神的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源於不安全感或是壓倒別人的願望,過於好勝的人視每個人為競爭對手,因此也就不可能分享與人合作的愉快,他們的世界中隻有矛盾、衝突和你死我活的爭鬥。一般人對於這樣的人總是敬而遠之,因為他們總是充滿敵意,很難與之親近,和他們在一起有壓迫感,很難建立信任。

打敗別人有悖於真愛和友誼。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實驗中演示了這一點。他在實驗中把80名大學生分成4組,每組20人,給他們一項同樣的任務,但對成績的獎勵機製不同:第一組隻有第一名能得到獎勵,第2組成績前5名得到獎勵,第3組前10名得到獎勵,第4組前15名得到獎勵。結果:第2、3組成功可能性適中,成績最好。事後了解,第1組學生大多都認為,即便自己盡最大努力也極少有可能成為第1名獲獎,而第4組學生一般都認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於是,這兩組學生都認為無需努力了。多次試驗研究表明,當一項任務的成功概率為50%左右時,成績最佳。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己努力很有希望獲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話就有可能會失敗。

這項研究成果提示我們:設置有中等挑戰性的目標,不靠運氣去獲得成功,是最合理的。

事實確是如此。

強迫自己去實現難以達到的目標會帶來過多的壓力,讓人焦慮不安、筋疲力盡,人際關係中將充滿矛盾、衝突甚至你死我活的爭鬥。追求第一的行為經常會刺激非正當競爭和不道德行為,比如考試作弊、虛誇自己的能力、打小報告、甚至藏匿別人的複習資料等等。與人為敵會有什麼益處?難道為了自己的成功就該讓別人遭受失敗嗎?為了取得最佳社會效應,應該建立理性的勝敗觀,建立全新的合作成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