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理論運用(1)(2 / 3)

吳健在一所重點中學借讀,他雖然學得不是特別好,但也還說得過去,關鍵是吳健從學習和與同學的交往中得到了很多樂趣;高中畢業後同學們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他的進步和發展,他後來成為學校同屆畢業生中的成功代表。你也應該像吳健這樣懂得如何從出色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而不是在追求第一、爭強好勝的過程中不斷受挫,灰心喪氣。有一技之長或能出色地完成某些工作當然是好事,適度的競爭促進人的進步,但長久的幸福很少來自成功和勝利的煙火,而是來自合作所帶來的相互關心和相互支撐的磁場。實際上,參與一些合作項目總會得益匪淺。

追求“第一”才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否。如果你承認以完美為標準是不切實際的,你就應該允許自己表現得不甚完美;如果你明白爭強好勝是不利於自己的發展的,你就應該接納別人的成績比你優秀。追求成功,尋找快樂是人類的天性;依靠有強烈成就動機的奮鬥者的不斷努力創新,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善良、慷慨、熱情、信任、學習和發展是和諧人生的源泉。真正有成就的人生,是不斷地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挑戰自己,追求可能的成功,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成長。

二、百裏挑一的本領(選擇性注意)勞動技術課上,學生分小組邊討論、邊進行器具加工,人聲嘈雜,機器聲轟鳴。正在專注地和同學討論問題的課代表謝凡程突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邊應聲站起來邊四處張望,原來老師拿著一些新部件站在講台上叫他,要發給需要的同學。謝凡程和同組同學討論問題時把彼此作為交談的注意中心,雙方還會不時地做些手勢、表情之類的身體語言以提供話語理解的線索,這樣周圍的其他同學的聲音、動作等全部成為他們的感知背景,即成了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背景。可是,他又很納悶:為什麼周圍噪聲很大但耳朵裏仍然能聽到了自己要聽的東西,即使對方輕言細語,而且連周圍的各種噪聲都覺察不到;當老師叫他名字的聲音突然傳來,怎麼又突然能聽到了呢?耳朵似乎能夠過濾聲音啊?!

熟人的聲音之所以容易被聽到,是因為熟悉的信息激活了已經保存在記憶中的相應模塊,也就是說先前豐富的經驗影響了聽者的注意力,使他們容易從繁雜的聲音中挑選出熟悉的聲音。這個過程在信息加工模型中被稱為選擇性知覺過程。外界所有的物理信息(聲、光)都能被我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如眼、耳、鼻等)進行特定的感覺登記(sensory register),人類的記憶係統就這樣開始加工信息了。感覺登記儲存的時間視刺激的性質而定,一般的存儲時間從零點零幾秒到幾秒不等,很多信息還沒有達到意識水平就消失了,隻有極少部分信息被選擇並進一步加工,這個選擇信息的過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

比如,教師麵對越是低齡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講課越要注意生動性、直觀性、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身體語言的豐富,如此才能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自己成為學生的注意對象,而不讓自己在學生交頭接耳中變成“背景畫”。

被選擇出來的內容往往與原有記憶中的圖式信息有關。課代表謝凡程能夠無意識地清晰地聽到老師叫他的名字,並且馬上做出反應,是因為他自己的名字對他來說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強烈的刺激信息。

選擇出來的信息也可能是對學生達成目標非常重要,所以很多學生用抄黑板板書、記筆記或重複的方法來強調材料中的要點,以期增強感覺登記效果,增強記憶。

對信息的進一步加工整理的知覺過程,其實就是新刺激與舊知識之間的互動過程。所以,相關知識基礎越好的學生學習越輕鬆,對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即使字字都能聽卻難以理解其意,甚至如梵文一般生澀。所以,能學到什麼取決於關注什麼、加工什麼以及在記憶中儲存什麼。

從注意到刺激到有了短時記憶,僅僅是記憶的第一步。要想把它們保留到長時記憶中,就需要進一步加工,這一過程被稱作編碼。編碼主要有兩種策略:一是維持性複述,就像我們打電話時需複述幾遍號碼;前麵那位同學講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是這個道理。另一種方式是精致性複述,即以某種方式轉換信息,具體方法是:①改變信息,把它與己貯存的信息聯係起來,如我們常說的前後聯係。用另一種符號來替代它,如列小節標題、列表;③增加其他信息,以便回憶,如記憶法中常用的情節聯想記憶法。編碼過程的目的,是為了把信息貯存在長時記憶中,增加以後回憶信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