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理論運用(1)(3 / 3)

編碼後的信息要能長期儲存,隨時調用,設定提取信息線索的關鍵。信息的回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貯存的形式,以及該信息與長時記憶中以往的內容的關係,“欲言唯吐”的現象就是提取線索不暢造成的。

1981年,心理學家巴納特等人以大學生為測試對象,研究不同聽課方式的效果。他們把大學生分成3組,同時聽一段含有1800個單詞的有關美國公路發展史的錄音。朗讀速度均控製為每分鍾120個單詞。

3組同學被要求以不同的方式聽錄音。A組要求同學一邊聽、一邊記筆記,並摘出要點;B組在聽之前發給每人一張印有要點的紙,在聽的同時可以看已列好的要點;C組單純地聽,不做任何其他的事。聽完錄音後,讓大學生在1小時、1天、3天以後複述聽到的錄音內容。結果:A組大都能較完整地複述錄音內容,包括其中的一些細節;B組能講出主要內容;A、B兩組在3個時間段複述的內容相關不大。C組同學複述出的內容差別很大,他們各不相同地複述了一些他的各自注意到的內容;更有趣的是,間隔的時間越長,他們越是忽略其他內容而擴大了自己注意到的那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些人還添加進了一些錄音中未提及的相關知識內容。

由此,可以發現記筆記能引起注意,便於發現新內容與原有知識間的聯係,有助於我們對它進行加工處理;提供了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內容的線索,有助於回憶起有關內容較為詳盡的資料。

實際學習中學生對記筆記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

學期末,高一(2)班班委決定在班上舉行了一次優秀作業、課堂筆記、讀書卡片展覽,結果發現優秀作業本最易收集,讀書卡片其次,最難收集的是課堂筆記,收上來的幾本都是老師課堂板書的翻版。

同學們大多對課堂筆記持否定態度。“從小學開始,我就不喜歡上課記筆記,開學初迫於無奈記一些,到接下來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惜我那本漂亮的筆記本!”“上課根本沒必要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書上全有,我隻要在書上畫畫就可以了,何必費事。”“我上課記筆記,一方麵是為了避免自己分心,另一方麵是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記,記一遍可以加強記憶。”“我上課喜歡緊跟老師的思路思考問題,記筆記會打斷我的思路。”……

聽課筆記的記法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隻需要將主講人姓名、時間、地點、主題記下來;有些同學上課隻記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內容;也有些人恨不得把老師講的話逐字逐句全部記錄下來……究竟如何記聽課筆記更合理些呢?普遍的建議是:視板書的詳略選擇記錄;視講述的內容的重要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自己轉述而定;自己是否有較完整的相關內容的資料或書;主講人講的內容與本人原有知識的關係,過易還是過難,或是完全聽不懂;本人的需要。

除了我們常說的課堂記課筆記之外,還有閱讀筆記和專題筆記兩種。

閱讀筆記,即在閱讀課文或課外讀物時所做的筆記。就是在讀物上用畫線、概括和眉批的方式記筆記,最大優點是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助於把握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同時,概括和眉批的過程中,讀者必須回憶原有的相關知識內容,這樣既加深了對前後學習的知識內容的理解,又起到了增強記憶的作用。

專題筆記,即為了某一目的和設置的專項筆記。錯題訂正本就是學生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也有同學將收集的精彩段句編輯成冊,也有學生將代表性的題及解題思路記在一本筆記本中,供自己考前複習,提高複習效率。專題筆記的最大特點莫過於它的靈活性,可大可小,時間可長可短,內容因人而異。專題筆記可以體現出一名學生的基本學習素養。它有助於學習過程中的歸納、總結、整理、提高過程。

麵對巨量的信息,學習者需要練習信息選擇增強記憶的策略,而信息的發布者要增強刺激的強度、新奇性、趣味性、上下內容的銜接性等,這樣千挑萬選均能準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