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理論運用(2)(1 / 3)

三、多大的記憶容量夠用

張禕喆對麵——1暢5米左右坐著一排老師,看得出個個都是人物。

“你說說看,我們憑什麼要招你?而且是要加分招你?簡單一點說,兩三句話。”一個貌似是主審的老師開始發難了。張禕喆回答:“第一我知識麵比較廣,第二我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這是某高校自主招生考生麵試場景。

“你說你知識麵比較廣,你說話要負責的啊!”

“你知道四庫全書嗎?”(啊,報應來了!)“哪朝,誰編?”“清朝,紀曉嵐。”

“是哪四庫?”“是不是經史子集?”

“你說說經庫裏有什麼?”“嗯,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還有嗎?”“我說不出了。”

“你說你知識麵很廣的啊?”(好刁難啊)“杭州有很多曆史遺跡,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良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哪裏?”“餘杭區。”

“是什麼?”“是以玉文化為主的,有很嚴密的祭祀體係。作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範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

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有力的證據。……(說到玉琮,老師要求說明是什麼樣的,張禕喆用手比畫,直到老師滿意點頭為止。)然後換成了一個女老師:“你接觸過哪些媒體?你了解新媒體嗎?你知道人肉搜索嗎?”

旁邊一個老師問:“巴以問題由來已久……為什麼?”

“除了曆史因素和主權問題上分析,還有什麼?”

張禕喆又開始從大國因素、資源(水和土地)爭端、宗教信仰分析,直到他說“可以了”。

最終,他獲得了自主招生加分。

雖然隨著網絡的普及,很多知識可以快速搜索,但如果頭腦中空空而完全憑借查找,效率肯定很低。張禕喆的好記性令人羨慕,該記住的東西記得全,不用記的內容也記住了不少,麵試的時候才可能靈活運用,對答如流。

有些人確實有著驚人的記憶能力。據說,已故的美國費城管弦樂隊指揮托斯卡尼,能記住250部以上作品中的管弦樂樂章,以及100部歌劇音樂及劇本。

有一次,在聖路易斯音樂會演出前,第一巴鬆管手驚慌地對托斯卡尼說,他使用的巴鬆管的最低音鍵壞了,可能會影響今晚的演出效果。托斯卡尼略為沉思了一兩分鍾後,說道:“你不用擔心,今晚節目中的所有樂章,都不會用到這個音鍵。”

英國數學家艾特肯對數字的記憶能力更是非凡。他在小學時學習平平,並無出眾之處,但13歲時,他開始學習心算,將圓周率(π值)記到1000位,在當地成為名人。

我們不禁要問,每個人的記憶水平差異是否很大?如何才能練就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呢?

19世紀中葉,愛爾蘭哲學家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觀察到,如果將一把彈子撒在地板上,人們很難一眼看到超過7顆彈子。1887年,雅各布斯(M.H.Jacobs)通過實驗發現,對於無序的數字被試能夠回憶出數字的最大數量約為7個。心理學家用字母、音節、字詞等各種不同材料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所得結果都約是“7”,即我們頭腦能同時加工約“7”個單位的信息。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A.Miller)教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製》,明確提出人們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即一般為7並在5~9之間波動。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短時記憶能力的差異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