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理論運用(3)(2 / 3)

她喜怒無常的壞脾氣讓她的父母和老師十分擔心,他們認為她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失態,勸她放鬆一點。雅妮卻安慰他們,“為了保證身體健康、活得開心,發發脾氣有什麼不可以的。你們千萬不要與我計較,現在的女孩子都比較野蠻,何況你們的女兒是高三學生呢!”

她的同班同學薛瑩則把高考作為考驗自己是否能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並在此過程中更了解自我,更獨立自信的途徑,她的高考雖然成績僅有一些提高但過得很開心,有收獲。

為什麼同樣麵對高考,不同的學生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美國臨床認知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裏斯(Albert Ellis)已經把中國俗語“想得開”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他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情緒ABC理論。

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話作為ABC理論理念上的起點:“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而困擾著。”所謂ABC理論,A指刺激性事件(accident);B指個體的信念係統(beliefs),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對該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事件發生後,人的情緒和行為後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才是引起情緒更直接的原因,即A→B→C。

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情感障礙和行為障礙與認知曲解有關。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心理障礙(如情緒抑鬱、焦慮)產生原因歸結為受了某種外部刺激,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麵對同樣的生活事件,有的人出現心理障礙,有的人卻不出現,這是因為他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解釋和信念不同的緣故。Ellis認為情緒障礙是由於非理性情念、絕對性思考和錯誤評價所造成的。

很多家有考生的父母都發現,孩子進入高三後脾氣變了。有像雅妮這樣衝著別人發怒,好像生氣時不把怨氣發泄出來,這些強烈的感情聚積在體內會把血管炸裂,認為把心中的怒火都釋放出來是有益於健康的。有的同學雖然沒有朝別人發火,但過去他(或她)根本不會在意的一點小事情,現在也足以讓他(或她)煩躁不安、拳頭緊握、嘴唇緊抿、兩眼呆滯,甚至哭鬧一番。如此這般,讓高三的家長很擔心。

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甚至生氣時也強裝歡笑,當然是有害健康的。心理專家們都會建議你生氣時最好不要壓抑自己,而是把情感宣泄出來。

但雅妮們選擇的是表達情感的最好方法嗎?一定要提高嗓門、敲桌子、攥拳頭、跺腳嗎?生氣時,非要大聲斥責嗎?大喊大叫就能讓你心情平靜下來嗎?

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對自己,看見父母不知所措的樣子,你自己的問題就解決了嗎?發脾氣後,你的心裏真的很開心嗎?

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認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Ellis通過臨床的觀察發現三種思維方式常使人陷入負的極端的情緒之中而難以自拔。

第一個特征,是絕對化。第一特征在各種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見的。這種信念通常與“必須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字眼聯係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許多上進心很強的孩子往往會鑽一種牛角尖:“重要考試中,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