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信念是:可以希望成功且祈求成功,但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因為任何事情都是處於不確定狀態。母親因兒子不願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表麵上看是“兒子不聽話”導致生氣、憤怒,實際上真正的不合理信念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這種絕對化的要求。
第二個特征是過分概括化。一些人常常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一旦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有些學生因為幾次考試沒考好就認為自己永遠都學不好數學了。其實他的數學隻是到目前為止學不好,並不代表以後都學不好。如果掌握學習方法,持續不斷地努力,知識的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
第三個特征是糟糕至極。“我沒做得像我必須做到得那樣好,這真是遭透了!”其實,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可能有比它更壞的情形發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百分百地糟透了,更不會是滅頂之災。
發脾氣失去控製隻能讓你得到一時的滿足和快慰,好像是打敗了別人。但事後很多人仍會像“爆發”之前那樣心煩意亂,甚至有些人還會為自己如此失去控製而擔憂。
在遇到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時出現焦躁情緒是很常見的現象,但越是焦躁越要提醒自己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很多像雅妮這樣失控地發泄情感的同學會讓人覺得咄咄逼人,解決不了問題,還給自己和他人平添一分煩惱。
與雅妮們不同,有些同學擅於積極主動地控製局麵。他們會在小矛盾發展成大衝突之前就解決它:他們無須通過發泄怒氣、壓製別人來表明自己的觀點,他們會斷然拒絕無理的要求,他們會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他們會堅定、直接、理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是其他強烈的情感。
下麵是兩個高三同學和父母的對話,假定你是他是父母,你對孩子的話會有什麼反應?
蔣盛對父母大聲喊叫:“你們什麼那麼會煩的!你以為你是誰?你自己去考考看,你還考不了我這些分數呢!”、“除了我的學習成績,你們還關心什麼。
你們單位同事的孩子成績好,關我什麼事情;你們自己沒本事生出那麼聰明的孩子,我還沒找你們算賬呢!”
趙思捷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說:“成績上不去,我是當事人心裏比你們更著急。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在我考試後心情很差的時候反複教育我,或表現出過度的關心,這樣會使我更跳不出陰影。”、“我知道你同事的兒子很優秀,我也想象他一樣好;可我學習成績的問題已經擺在眼麵前了,現實一些。”
如果你是家長,你很可能對第二種做法作出更積極的反應。
當然,父母有時也會因為自己的事情、身體、感情等問題煩惱,遷怒於孩子;教師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把學生當成出氣筒。其實,做一個有積極心態和行動的人並不難。在煩惱時,請對照情緒ABC理論的三個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方式,看看是不是符合這些特征,拋棄它們,你的心情不就陰轉晴了嗎?
堅定、直接、理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是其他強烈的情感往往比大聲喊叫更有效。主動地表明你的想法,不僅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還會使你的健康少受傷害。在自己最煩躁的時候,有條不紊地、心如止水地去完成任務的本領會讓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