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盡管每次呈現的無意義音節的次序是隨機的,但是被試每次回憶時卻有著相當一致的次序。由這些實驗結果可知,複習效果並不是簡單地決定於機械地重複次數,更重要的是為信息提供再加工的機會。複習一次就是對信息的再一次加工,就多一次機會思考或尋找材料之間的關係,對信息進行更深地加工,提高了編碼水平,有利於今後提取這些信息。所以,比較整體識記、部分識記和綜合識記一篇材料,整體和部分相結合的綜合識記效果最好,有綱舉目張之效果,而部分識記效果最不合理。
複習環節的意義在於能使知識達到了係統化的水平,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新水平。知識的係統化是從整體、全局或聯係中去掌握具體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學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識係統中去,便於學習者建立前後知識的聯係。係統化的知識既好記又好用。
新舊學習內容之間也會產生幹擾抑製。搬入新居換了電話號碼,當別人問起時常不自覺地把老號碼隨口報出去了;改掉一個壞習慣比培養一個好習慣還要難,這就是前攝抑製,先前學習內容與記憶對後繼學習和記憶的幹擾。後繼學習和記憶也會對先前學習內容與記憶內容有幹擾,叫做倒攝抑製。前攝抑製造成遺忘的原因是對後學習的材料內容難於保持分化,容易發生混淆。
中間部分受到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兩部分內容的幹擾,也就是同時受到了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對中間部分的記憶,因而,中間部分記憶效果最差。而且,學科之間也會相互抑製,材料性質越相似(比如英語單詞),抑製越嚴重,不同性質的材料之間(如物理和語文),抑製就會少些。一般說,該效應在學習的早期階段最為明顯。
抓兩頭促中間、錯落有致。記憶規律告訴我們隻有在最恰當的時刻安排最合適的學習內容,效率才能更高,收獲最大。
遺忘曲線提示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複習,切忌在所學知識遺忘殆盡時才去複習,那樣就等於重新學習。
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複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並且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
學習內容篇幅較大時,要先了解全貌,再局部理解記憶,最後形成對整體內容的識記和理解。
睡前醒後學習,此時極有可能擁有過目不忘的神奇功力!
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和結尾應該講重要的內容,學生應該重視課前幾分鍾準備工作,下課前後要回顧整堂課內容,用最重要的事情占據最重要的時間。
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同一類型學習材料學習時間盡可能錯開,每次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背誦公式、方程、單詞時要變換開始位置,這些措施都可以避免前後材料彼此之間的相互幹擾,提高學習效率。
四、登門檻的效應
李科因為父母的離異變得性格特別怪異,逆反心理特別嚴重,經常無端地與同學發生衝突,教師的處理一律被視為對他的歧視,他仗著身高馬大,在班上儼然像個大佬,常常欺負同學,破壞課堂紀律,損壞公物。
初二年級時,班級換了新班主任張樺。一天,張老師讓李科幫忙把隨筆本抱到辦公室,礙於麵子他同意了。接下來,老師對他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每周隨筆本由他負責收發,發本子的時候不能亂扔。李科做了一個月,張老師又增加了要求,比如:不準對同學瞪眼睛、不準破壞學校物品等等。剛開始李科很難做到,但是張老師信任的眼神、不容置疑的神態讓他把話頭打住了。慢慢地,李科從能為別人做一些事情,到願意為集體做好事;從上課不隨便說話,到能聽課做作業,認真參加考試了。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是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順利地登上高處,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叫做“登門檻”效應(the“footin‐the‐door”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從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弗雷澤(J.L.Freedman&S.C.Fraser,1966)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試驗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