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兩位大學生訪問郊區的一些家庭主婦。其中一位首先請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在一個關於美化加州或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小的、無害的要求。兩周後,另一個大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今後的兩周時間裏在院內豎立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該招牌很不美觀,這是一個大要求。結果答應了第一項請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沒被訪問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他們分析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可是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卷入了這場活動的一小部分後,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麵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複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使他繼續幹下去或者投入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轉變為持久態度。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願望,一旦表現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別人後來的要求有些苛刻,人們也可能願意接受。
登門檻效應廣泛存在於生活中。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個饑寒交迫的窮人到富人家門口,對看門的仆人說:“你讓我進去吧,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麼,就讓他進去了。然後這個可憐人請求廚娘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很驚訝,“我倒是想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於是她答應了。窮人在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進鍋裏煮。這時他又對廚娘說:“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廚娘又給他一些鹽,接著是碎菜葉,甚至是一些剩下的碎肉未。後來,這個可憐的窮人把石頭撈出來扔到路上,然後盡情享用了一鍋肉湯。
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曾經連續三年上演的係列小品《賣拐》中,趙本山得寸進尺,用帶有聳人聽聞的語言和誇張的手勢暗示範偉腿腳一定有病。一開始範偉存在合理的心理防禦,可經過趙本山不斷的誤導,高秀敏恰當的一唱一和,居然被忽悠了,寧願丟棄嶄新的自行車,掏錢買了拐杖,到後來又心甘情願拋棄拐杖買了輪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精確反映了無壓力屈從的登門檻技術。
實踐證明,“登門檻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態度或行為改變方法。
班主任張樺老師正是運用了登門檻技術,先讓學生承諾完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任務,待到任務完成後,再接著提出更大的要求。逐步提出要求,將一個大的要求或目標分解為若幹較小的要求或目標,使李科從一個搗蛋學生轉變成積極的班級成員。試想,如果張老師一開始就向李科提出高標準、嚴要求,李科肯定很難接受,而分解的要求就比較容易接受。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現象呢?社會心理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人們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人比較穩定一致。反複無常的人會讓人捉摸不定,無法控製與他的交往,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給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所以,家長常常說孩子得寸進尺,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隻要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說父母不守信用,而父母為了保持一致的好印象隻能繼續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過分的要求。學生又何嚐沒有這樣的感覺呢?中國家長好比較,不但要和學生的過去比,還要與班上同學比,與鄰居比,與同事的比,與親戚的孩子比……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習成績的要求是節節攀升,永遠是“夠不到的桃子”。倡導素質教育的家長,比的內容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