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什麼(3)(1 / 2)

善於運用“登門檻效應”,會對同學的學習帶來很多益處,無論家長、老師,還是急於提高某方麵成績的學生,都要認識到分解目標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要以為目標越高遠,動力就會越大;實在達不到大目標,打個折扣也是個中目標!

過高的、難以完成的目標,會讓人失去興趣,產生抵觸情緒,美好的願望往往付諸東流,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學習中隨處可見。所以,應該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設計“跳一跳,夠得到”的可接受目標。設計合理的步驟是完成任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行性計劃有利於最終實現大目標。

五、謹防精神的剝奪與綁架

聽到中考落榜的消息時,芳愣住了,她居然沒有哭。中考失利是意料之中的事又是意料之外的事。慌亂了整整一個暑假,曆盡一番周折,她終於以擇校生的身份走進魂牽夢縈的那所重點高中的校園。但是她變了。習慣了居高臨下、習慣了出風頭、習慣了別人讚揚的她,無法接受名不正言不順地進入這所學校的事實。

“我受不了他們得知我是擇校生後投來的特殊眼神,也不再喜歡聽老師講課,因為老師們時不時向尖子生們投去的關切的眼神——這種眼神也曾經屬於過我呀!”她有些“自閉”了,在學校裏她可以一整天不說話。考試如期而至,她的成績更是在意料之中。回到家,怨氣自然會發泄在媽媽的身上,進屋瞥見媽媽,她就搶過話頭:“別鼓勵我了,假的!”對老師的鼓勵她更是不屑一顧:“騙孩子的把戲,成績已經說明了一切!”

“我把自己關在了自己的小屋裏,吟著自己的詩句,唱著自己的歌,做著自己的夢,可我的夢還未來得及飛翔就先折斷了翅膀。”芳一想到這些就無比傷感。

家裏什麼都沒有變,仍舊是睜眼便可看見的早點和媽媽的笑臉,仍舊是把襪子脫下來一扔媽媽就幫著洗……

學校一切也沒有變,仍舊是激昂的授課和沸騰的實驗,仍舊是安靜的自修和嬉鬧的操場……

可是,芳變了。

天空飄著小雨,涼涼的,暗示著秋的到來。桌上放著書和作業本,芳出神地望著窗外,不知過了多久,才回過神來。“媽媽曾經鼓勵我說:‘也許是剛上高中不習慣吧,別急,你肯定行!’”芳對自己的狀態無可奈何,“永遠的失敗者,到哪裏去找回自信?”

老師和家長都希望皮格馬利翁效應能出現在自己的孩子或學生身上,都希望熱愛和鼓勵使他們的行為與我們期望的是一致的。但效果時常不盡如人意,激勵變成了“雞肋”,成功教育變成了“陳”“工”教育。

小孩子喜歡吃別的別人家的飯,新玩具拿回家裏沒多長時間就玩厭了;每個人都會記得自己的N個第一:第一天上學、第一次發表作品、第一回單獨出門旅遊、第一場戀愛等等,曾經給自己帶來無限歡愉和滿足。新鮮感過去後,好奇心、征服欲急劇地下降,如果沒有找到新的興趣點,對這件事情或物品的熱情就逐漸遞減。對學生的表揚開始重複,表揚就變得“廉價”了,效果必然開始下降。

老師覺得自己是沒詞找詞,學生心裏也打起了小鼓:老師是不是哄我?是不是話裏有話?如此一來,學生對表揚的理解變了味,沒有效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可以打一個簡單的比方直觀地說明這種現象:如果1隻鈴在響,再增加1隻,對我們造成的印象比10隻響鈴增加一隻要強烈得多;假如4~5支蠟燭正在發光,再點亮1支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別,而如果原來隻點著2支蠟燭,那它所造成的影響就相當大。由此可見,影響力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是相對與我們已經存在的感覺量而言的。

經典心理學理論中甚至用數量來精確表達心理感覺量和實際物理量之間的關係。19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韋伯的研究從“肌肉感覺”開始,用3套不同重量的重物對4個被試進行了實驗,發現辨別重量不是取決於兩個重物重量差異的絕對值,而是取決於這一絕對值與標準重量值的比例。19世紀中葉,他的學生費希納感到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存在著簡單的數學關係,於是他開始了一係列的亮度實驗、舉重實驗和視覺、觸覺距離實驗驗證他關於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關係的假說。他測定當感覺強度按算術級數增長的時候,刺激似乎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總結概括出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關係的數學公式,被稱為韋伯-費希納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