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愛與心沒有距離
父母都會把他們身上最好的、最符合孩子需要的東西交給孩子.在心中不斷地說著“希望他會快樂.祝福他一路上順利、平安”。孩子對父母總是予取予求,但是父母卻都無怨無悔,而且還不求回報。父母有這樣的義務對孩子嗎?沒有。那又為了什麼他們會這樣做——隻因為愛。
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能把兒童的功課表排滿。
——陶行知
別吝嗇開口
有一天晚上,我重拾一本曾讀過的書,書的內容是有關為人父母的種種方法,這種書我已看過幾百本。而當時我覺得有種罪惡感,因為那本書描述了一些為人父母該使用、而我卻從未使用的“策略”。主要的“策略”是和你的小孩交談時,使用三個神奇字:我愛你,這句話已被強調過無數次,這就是說: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的的確確、真正地愛著他們。
我上樓走到兒子的房門前敲了門,敲門時隻聽到他的鼓聲。我知道他在房裏,但他卻沒有應門。所以我打開門,不出所料,他正坐在那裏,戴著耳機,邊聽錄音帶邊敲他的鼓,我靠過去引起他的注意,開口說:“湯姆,你有空嗎?”
他說:“哦,當然有,爸爸,我一直很閑。”我們煞有介事麵對麵地坐下,但在15分鍾內隻有一些瑣碎、支支吾吾的交談。我隻好看著他說:“湯姆,我真的很喜歡你打鼓的樣子。”
他說:“哦,謝謝你,爸爸,我很感激。”
我走出他的房門說:“等會兒見!”當我下樓時,突然記起上樓是因為某些想法,而我並沒有傳達。我覺得有必要回到樓上,找機會說出那三個神奇的字。
我又爬上樓敲了門,然後打開。“湯姆,你有空嗎?”
“當然嘍,爸爸。我當然有空。還有事嗎?”
“兒子,我剛才上來是為了和你分享一些事,但不知怎麼的,說了一些不是我想說的。湯姆,你記得以前你學開車時,給我帶來很多麻煩嗎?我寫了三個字塞在你的枕頭裏希望你會留意。身為父母,我已表達了我對你的愛。”最後又聊了一會兒,我看著湯姆說:“我要你知道我們都很愛你。”
他看著我說:“哦,謝謝你,爸爸。你是說你和媽媽嗎?”
我說:“是啊,是我們兩個,我們一直都表達得不夠。”
他說:“謝謝,那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知道你們很愛我。”
我轉身走出房門。下樓時,我開始想:“我真不敢相信!我已經上樓兩次了。我明知自己要傳達的是什麼,但為何老是顧左右而言他?”
我決定立刻回到樓上,讓兒子知道我真實的感受。這次他會直接從我口中聽到那三個字。我不在乎他現在已6尺高了!所以我走回去,敲了門,聽到他在裏麵喊:“等一下,別告訴我是誰。該不會又是你吧,爸爸?”
我說:“你怎麼知道是我?”他回答道:“爸爸,我認識你已不是一兩天了。”
然後我說:“兒子,能不能再給我一點時間?”
“你知道我隨時奉陪,進來吧!我猜你剛才並沒有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吧?”
我說:“你怎麼知道?”
“打從為我包尿布時我就認識你了。”
我說:“唔,湯姆,這也就是我一直想說而沒說出口的。我隻是想讓你知道,對我們家而言,你有多特別!我們愛你並不是因為你曾經做過什麼偉大的事,而隻是因為你是我們的兒子。我愛你,而且我隻想讓你知道我愛你。我實在不懂為何這麼重要的話我一直藏在心裏。”
他看著我說:“嘿,爸爸,我都了解,聽到你這麼說感覺真的很特別,謝謝你的想法和努力嚐試。”當我即將跨出房門時,他說:“哦,爸爸,耽誤你一分鍾。”
我心裏開始想:“糟了!他要對我說什麼?”嘴上卻說:“哦,當然沒問題。”
我不知道孩子們從哪裏學來這個,但我確定絕非來自父母。他說道:“爸爸,我隻想問你一個問題。”
我說:“什麼問題?”
他看了我一下說:“你是不是去參加了研習會什麼的?”
我腦中閃過:“慘了,就像其他18歲的小夥子,他已洞悉我的心理。”我回答:“不,我隻是看了一本書,書上說告訴孩子你的真正感受是很重要的。”
“嘿,謝謝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待會兒再談,爸爸。”
我認為我的兒子給了我一些啟示:要明了愛的真正意義及目的,唯一方法就是願意付出代價。我必須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教子心得
教育孩子,不能總把自己弄成高高在上、威嚴不可一世的形象。它隻會導致孩子害怕與父母交談。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而且還是相互尊重的。
在適當的時候,嚐試一下用不同平常的語言向孩子表達你的愛,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明白父母非常在意自己。同時,孩子們豐富的情感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重複一次孩子的話
漢森先生是一個在緬因州經營出口加工廠的老板,工廠加公司有五六百名員工的規模。由於自身積極的投入,不管是在業務上還是在管理上,均有相當的成效,因此漢森先生自我感覺很好。
可是,他對兒子小漢森卻沒有辦法。父子之間存在著北美大峽穀,怎麼樣也無法跨越。每次一見麵,沒講兩句話,父子就陷入僵局。
有一天,因為小漢森晚歸,僵局再度出現。就在雙方麵紅耳赤之際,小漢森突然間就住了口,然後一字一頓地說出:“爸爸,我能不能請你把我剛剛說的那句話重複一遍?”
“啊?!”漢森先生嚇了一跳,壓根兒也沒想到兒子會這樣請求。
“你說……你說……做父親的太能幹,當然看不起兒子。”漢森快說不上來了。
“不對!你再想想看,我是這麼說的嗎?”
“臭小子!那你怎麼說的?你自己說過的話,你自己為什麼不再說一次?”
兒子突然間笑出聲:“你看!從頭到尾,我說什麼你都沒有在聽。我們不是需要溝通嗎?可是我說的話,你都沒聽。現在我們再來一次,我說什麼,你重複一次給我聽,再輪到你說,我來重複。”
“喂!哪有那麼多時間重複來重複去!你真是氣死我啊!”
“爸爸!我們就試試看吧!否則這種爭吵會沒完沒了的。你再想一想我到底是怎麼說的?
漢森先生想了想,終於承認:“我真的想不起來,你再說一次好了。”
“好吧!我說,父親很能幹,兒子一方麵很佩服,一方麵怕自己跟不上,心裏多少有點壓力。”
漢森先生冷靜一想,兒子說得合情合理,自己怎麼會那麼激動?
這天晚上,漢森父子竟然可以談上兩個小時而不吵架,這個效果是漢森先生意想不到的。
借助這種溝通,他們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後來小漢森許多事情都和爸爸商量。
教子心得
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辛苦努力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常常缺乏真誠和熱情。自己隻顧一味訓斥孩子,而沒有誠心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去體會他們的感情。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重複孩子的話,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放心,知道你們之間沒有誤解,而且讓他知道父母是尊重他的,包括尊重他的發言;另一方麵,也可以讓自己在勸說前把孩子的意思消化一下。這時你會發覺,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些“重複你的話”的溝通之後,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好了。
給爸爸洗車
有一位父親存了很久的錢,終於買了一輛鋥亮的新車,他非常珍愛這輛車,每天都洗車打蠟。他五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愛車,也非常興奮地幫爸爸一起洗。父親有這樣一個兒子,非常滿足,深覺這個兒子很體諒父親。
有一天,這位父親很累,雖然車子因為淋了雨而顯得髒,但他實在太累了,心想,改天再洗車吧!五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累,就興衝衝地要幫父親洗車,父親見他滿心熱忱,便放手讓兒子洗。
兒子要洗車,卻找不到抹布,他走進廚房,立時便想到母親平常炒完菜洗鍋時,都是用鋼刷使勁刷才刷幹淨的,既然沒有抹布,就用鋼刷吧!
他拿起鋼刷用力地洗起車來,像刷鍋一樣刷車。等他洗完之後,“哇!”地大哭起來,車子怎麼都花了?這下慘了,他急忙跑去找父親,邊哭邊說:“爸爸,對不起,爸爸,你來看!”父親疑惑地跟著兒子走到車旁,他生氣地吼道:“我的車!我的車!”
這位父親氣得走進房間,跪在地上禱告:“上帝呀,請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那是我新買的車,一個月不到就變成這樣,我該怎麼處罰我的孩子?”他才禱告完,心裏忽然出現了一個聲音,“世人都是看表麵,而我卻是看內心!”突然間,他像是被點醒了。
他走出房門,兒子正害怕地流著淚,動也不敢動。
父親急忙把孩子擁在懷裏,並且說:“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愛你,勝過那輛車。”
教子心得
生命中你最看重什麼?常常見到一些為人父母者,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就不假思索地責打孩子。由於感覺父母重視物品勝過自己,孩子便在心中留下了傷痕,長大後,他們雖然忘記了這一切,卻變得害怕失敗,再也不會勇敢地嚐試,直至毫無創造力。
故事中的父親也像大多數父母一樣,險些因為一輛被刮壞的車而責罵孩子。所幸他內心的聲音喚醒了自己,沒有因為世俗的價值傷害兒子純潔透明的心,而是讓兒子感到自己才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
孩子,回家吧
西班牙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位父親,他與兒子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和他的兒子喬治之間發生了一次極不愉快的爭吵。第二天,父親發現喬治的床空空如也——兒子離家出走了!
父親的心中充滿了懊悔,往日兒子懂事的樣子浮上心頭,父子倆經曆的快樂生活一一顯現在他的腦海中。他終於意識到:沒有什麼比兒子更重要的了!他迫切地期待這一切馬上結束。他立刻來到鎮中心最有名的商店,在店門前貼了一張醒目的大幅標語:“喬治,回家吧!爸爸愛你!明天早上我將在這裏等你!”
第二天早上,父親來到那個商店,他發現至少有七個叫喬治的男孩在那裏。這些叫喬治的男孩都是離家出走的,他們在那裏等待,都希望這是自己的父親張開雙臂向他發出回家的召喚!
教子心得
孩子其實很喜歡父母說出真實的感受,這與成人之間的情感表達並沒有什麼不同。朋友關係的建立,在於彼此都願意將自己的情緒表達給對方知道,同樣地,父母與孩子之間融洽的、相互信任的關係也是依靠感情的表達建立起來的。
作為父母,你應該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是愛他的。父母不要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愛的表達方式有多種,你們應當不會忘記,在熱戀時期,你們總是有無窮無盡的方法表達自己熾熱的愛,鮮花、氣球,甚至小紙條,或是一個擁抱一個吻,都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綿綿無盡的愛意。試試看吧,今天下班回家,擁抱一下你的孩子,告訴他你愛他。生活不就是從一點一滴中開始改變的嗎?
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過去我給成功下的定義,自我的兒子一出生就整個改變了。
我以前認為成功就是看我是否完成了一天內規定要完成的事。我把重中之重放在完成截止期前的任務,每天疲於奔命,唯有勾掉隨身帶的要事備忘錄上的某一項時,我才有一瞬間的快樂。如果一天下來我看不到一連串的表示完成事項的對鉤,我就認為這是失敗的一天。我就要在第二天的工作記錄中痛苦地加上這些沒完成的工作事項,睡也不安穩,吃也不覺香,一心尋思著怎樣第二天起個早,來完成我既定的每一個目標。
我兒子的“計劃”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謝天謝地,他的“計劃”必須由我共同分擔才能完成。從他褐色的眼睛和燦爛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他似乎在問:“媽媽,幹嘛急匆匆的?”這讓我常常要稍停片刻,去深思這個問題。
事實上,在他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裏,我發覺我越來越焦慮,特別是給他喂飯的時間超過原先預計的時候。我已經十分“慷慨”了,專門擠出20分鍾照顧他吃午飯,而他花了30分鍾還隻吃了一半都不到。
“這會壞了我的計劃。我得把一切更好地納入時間表。”眼看滴滴答答流逝的分分秒秒,我心急如焚地自言自語。
但是後來我發現,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兒子總能及時地把我從我的時間表中解脫出來。
為什麼每一件事都必須今天完成?我的兒子吃飯花那麼多時間,有時還一定要我跟他多玩一會兒,他就是這樣對我的“計劃生活”進行挑戰,迫使我去反思這個問題。
在他出生以前,我是時間表的囚犯。我把每件事都安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感謝兒子,現在我懂得那是不必要的。特別重要的是,他告訴了我:放慢節奏,領略人生真實的風景。這麼小的家夥,隻有2英尺高,就這麼巧妙地改變了我的人生進程,幫我看到了事情的本來麵貌。
而這一改變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可以和他待在一起。我懂得要留意每一刻,看看以前從沒注意過的東西。
離我們房子不遠有個湖,湖周圍環繞著一條小路,從晨練慢跑者到帶著小孩悠閑散步的媽媽,都把這路當做主要的活動場所。葛瑞夫出生前,我和我的丈夫也在這兒遛狗,當然,我們是以閃電般的速度,繞著湖至少走過100遍,因為從未花點時間看看,所以從沒有注意到那裏竟有一個美麗的天鵝家族生活在慷慨大方的鴨群和鵝群中間。
我也從來沒有注意到,在一天的某個時段,陽光從湖水的漣漪反射出的粼粼波光好像是一片鑽石的海洋。要不是我的兒子,也許我會永遠疏忽這些。如今我駐足小憩——真真切切地領略著這些樸素卻又珍貴的存在。
感謝他改變了我對成功的定義:成功就是兒子的歡笑,成功就是能夠幸福地作為一個在家工作的母親,悉心地觀察著孩子的成長和分享他的發現;成功就是為他唱搖籃曲,讓他依偎在我的懷裏,慢慢進入甜甜的夢鄉;成功就是用牢固的婚姻為他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成功就是一種自由,它來自我對生活目標的理解——不是為了確信每天屋子裏一塵不染,不是為了讓我做的每件事完美無憾,不是為了恪守那張涉及生活方方麵麵的時間表。
最近,葛瑞夫讓我著實地受了場驚嚇。那天,他突然哽噎,臉漲得通紅,我嚇壞了,趕緊打911。怎麼回事?他不可能有什麼東西粘在喉嚨裏的,我和我的丈夫是那麼仔細,從來不讓他周圍有小東西。
當醫務人員火速趕到時,孩子哽噎的情況終於有所好轉了,他恢複了往日的愉快。可我仍然心有餘悸。醫務人員告訴我,他的呼吸道暢通,但我應該帶他去小兒科醫生那裏看看。
就在他們離開後幾分鍾,孩子的哽噎又發作了。我和丈夫急忙驅車送他上醫院。
當我們把車停在急診室前時,哽噎幾乎連續不斷地發作,比在家裏厲害得多。我發瘋般地抱著他衝進就診室,碰到第一個醫生就脫口而出把情況倒了個幹淨。就在這時,他一陣猛烈咳嗽,一張小小的糖紙頭被噴出嘴巴。
天哪,他怎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到現在仍然不得而知。盡管醫生在徹底檢查後宣布沒問題,但我覺得問題遠沒有解決,我在想怎麼會發生這件事的。要是糖紙堵塞住喉嚨怎麼辦?如果是一樣比糖紙更大的東西,而他咳不出來怎麼辦?要是……
我不停地顫抖,無法控製心頭思緒翻滾。刹那間,我的生活可能永遠改變了。我不知道,要是他有個三長兩短,我將會怎樣繼續生活下去。
這個事件使我懂得,和葛瑞夫在一起的時間是彌足珍貴的。我應該享受每一天。同時,為了他,我應該仔細地過好每一天。畢竟他不會一直喜歡依偎著我,和我度過他所有的時間;畢竟他的腦袋不會一直柔軟、毛茸茸的,讓我可以用臉頰去摩挲;畢竟他不會一直一看到我就興奮起來,或當我搔他癢時咯咯地笑個不停;畢竟他不會一直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新奇和吃驚;畢竟他不會一直依靠我去照顧他。
我曾經想過,當尿布、奶瓶和高腳椅遠去時,做父母的舒服日子就來了。但當我想到他以後會走路而不再坐在我的膝頭聽我唱搖籃曲漸進夢鄉時,扶著他蹣跚學步的我就噙淚滿眶。我恨不能把所有的勞累和歡欣統統裝進歲月的瓶子,把它永久地保存起來。
嗬,我知道不能,所以我不再浪費這每一刻。我不願意讓人生最美、最珍貴的這一切,與我匆匆擦肩而過。
教子心得
將孩子養育成人的經曆,也是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經曆。父母在其中幾多歡樂幾多愁,當孩子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父母便開始回想起孩子小時候的樣子。既然我們都知道,光陰留不住,歲月不等人,不如趁孩子還在我們身邊時多給他們一點愛,不要讓將來留下遺憾。要防止我們後悔,最好是現在多花些時間陪陪他們,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食物,也不是禮物,而是父母的陪伴。
母女的協定
在我的女兒露西13歲時,年輕人正流行穿染得花花綠綠的T恤和磨得破破爛爛的牛仔褲。即使我小時候曾經曆過經濟大蕭條,窮得沒錢買衣服,我也沒穿得這麼邋遢過。有一天,我見到她站在門外,用泥土和石頭猛擦新牛仔褲的褲腳。我心想:“天呀!這可是我用錢買來的新褲子,你居然這樣糟蹋!”我飛奔出去阻止她,然後搬出“媽媽幼年如何清苦,你現在卻如此不愛惜東西”的老調,對她說教了一番。沒想到這孩子仍是不為所動,繼續低著頭使勁地擦著。我問她為何要把新牛仔褲弄成這樣,她一副理所當然的語氣回答:“我就是不能穿新的嘛!”
“為什麼不能?”
“不能就是不能,一定要弄舊才能穿出門。”
這是什麼邏輯呀?新的褲子不能穿,非要搞得像塊爛布才行。
每天早上她上學前,我總會盯著她的一身打扮,然後歎口氣:“我的女兒居然穿成這副德性。”她身上掛著她爸爸那件舊T恤,上麵染滿了藍色的圓點和條紋。而那條牛仔褲更是令人目不忍睹,低腰,褲身緊得像火腿腸,褲管經過她的“加工”多了一把須須,她走路時,須須便在後麵拖呀拖的。
然而有天她上學後,我突然像是聽到上帝跟我說話:“你記得每天早上女兒出門時,你都對她說了什麼?‘我女兒居然穿成這副德性。’當她到學校和朋友們談起整日嘮叨的古板老媽時,她可有得講了。你看過其他初中女孩穿成什麼樣子嗎?你為何不親自去瞧瞧呢。”
那天我果真開車去接她回來,以便觀察其他女孩的穿著,結果發現穿得比我的女兒更“驚世駭俗”的女孩大有人在。回家的路上,我向露西表示,也許我對牛仔褲事件反應過度了些。但是我趁機跟她提出條件:“從現在起,你去上學或和朋友出去玩,愛穿什麼隨你的想法,我不過問。”
“太好了!”
“不過你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訪祖母時,要乖乖地穿些像樣點的衣服。”她沒搭腔,顯然是有些考慮。
我繼續說:“這樣做你隻需讓步百分之一,我卻得退百分之九十五,你說誰比較劃算?”她聽了之後,眼睛一亮,然後伸出手來跟我握了握:“媽媽,就這麼說定了。”
從此之後,我每天早上快快樂樂地送她出門,對她的衣服不再囉嗦半句,而她和我一起出門時,也會自覺地裝扮得體。
這個協定讓我們母女皆大歡喜。
教子心得
有關代溝的故事總是循環不停地上演,但究竟是不是就是孩子錯了呢?或者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十分正確呢?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麼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會發現自己還比不上孩子。
當父母覺得孩子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斥。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這是父母首先需要做的事。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生;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父母才能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也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談話,並在無形中接受父母的教育。
不管怎樣,寬容與理解永遠是溝通的黃金法則。親子之間亦是。
給父親的禮物
我工作室的架子上放著一隻紙板盒,裏麵裝著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其中有一隻小紙袋。這隻袋子我已經保存了14年,它本來屬於我的女兒——莫莉。
莫莉在上學後不久,每天早上開始熱心地給家人裝午餐。
一天早上,莫莉遞給我兩隻紙袋。一隻是日常的午餐袋,另一隻用訂書針和紙夾子封著。
“怎麼有兩隻袋子?”我問。
“另一隻是其他東西。”莫莉回答。
“什麼東西?”
“隻是一些平常的東西,送給你的。”
我把兩隻袋子都塞進公文包,吻了她,然後去上班。
中午匆匆吃完午餐後,我撕開莫莉給的第二隻袋子,倒出裏麵的東西:兩根發帶、三顆小石頭、一隻塑料恐龍、一段鉛筆、一枚極小的海貝殼、兩支爆竹、一顆玻璃彈子、兩塊巧克力和幾個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