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逗人!我笑了。下午還有個重要的會議,我站起來把桌子打掃幹淨,把剩下的午餐和莫莉的廢品扔進了垃圾箱。
晚上我看報的時候,莫莉站到我身邊。“我的袋子呢?”她問。
“我把它留在辦公室了。什麼事?”
“我忘了把這張紙條放在裏麵了。”她遞給我一張紙,“還有,我現在要拿回它。”
“為什麼?”
“袋子裏的東西,爸爸,有一件我非常喜歡。我想,你可能也喜歡和它們待在一起,不過我現在要拿回它們。你沒有弄丟這隻袋子,是不是,爸爸?”眼淚在她眼眶裏打轉。
“噢,當然沒有,”我撒了個謊,“我隻是忘記把它帶回家了。”
“明天帶回來,好嗎?”
“一定。不用擔心,寶貝。”當她終於平靜下來抱著我脖子的時候,我打開她給我的那張紙條:“我愛你,爸爸。”
我凝視孩子的臉,很久。我想到,莫莉把她的寶貝給了我,把她的愛寄托在一隻紙袋上,而我不但忽視了它,還把它送進了垃圾箱!我的上帝!我感到我做父親的資格正遭到質疑。
回辦公室有相當長的路,但沒有什麼事比它更重要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紙袋歸還給莫莉。袋子看起來有點舊,但東西都在,我清點過了。晚飯後,我請她講有關這些小東西的故事。她把它們排成一排,每件東西都有一個故事,有一些跟神話有關。在莫莉講述的時候,我非常聰明地說:“我明白。”事實上,我的確明白。
讓我驚訝的是,幾天後莫莉又重新把袋子給了我。與以前一模一樣的袋子,裏麵裝著一模一樣的東西。我感到自己被寬容,被信任,被愛著。在後來的幾個月裏,我時刻帶著這隻袋子,把它視為給父親的獎品,我想我應該每天都表現得更好一點,以便第二天早晨能得到它。
教子心得
有時,父母會在失去孩子的信任之後,才開始回憶幸福生活的一點一滴。一位朋友把這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
尊重孩子的選擇,珍惜孩子的愛心和熱情。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是上天給父母們的恩賜。
孩子之痛就是父母之痛
當我和我的妻子準備要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我們認識的父母——包括我們自己的——都給我們大談為父母者的心得體會。
他們告訴我們,當父母就是承擔一種巨大的責任,但那也是會有回報的,能實現個人抱負的,甚至是有趣的。他們說的有道理。
他們還說,有了孩子精神會有壓力,耐心會受考驗,自由會被束縛。他們告訴我們,那代價將十分昂貴,但每一分都值得。他們說,我們必須作出犧牲,但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他們說的那些也都對。
然而,所有這些忠告當中,唯獨沒有人告訴我們當父母會受多少傷痛。而且,沒有人告訴我們,這痛將切膚難忘,即使你夠幸運,你的孩子相當健康、幸福和成功,就像我們。
所以,為諸位即將為人父母者著想,我想來慢慢細述其中一二。
從嬰兒期長乳牙說起。他們疼痛,你沒有什麼辦法,隻能抱抱他們,搖搖他們,以此分擔他們的痛苦。雖然這時你還未意識到這種情況從此將永遠伴隨你的生活,但你心甘情願。
每當他們擦破腿,弄傷胳膊,你會痛,甚至比他們更痛苦。每當他們哭著回家,因為某個小子捉弄了他們或辱罵了他們,你會怒極而痛。
有時,做父母的責任迫使你成為一個使孩子們痛的人。比如,你帶他們進診療室或牙醫所,他們啼哭著扭動身子不願進去,即使你知道醫生給他們治療是為他們好,但你仍然覺得自己好像是在出賣他們。
當我的女兒勞拉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有一次,她被一隻破蘇打瓶割了個深深的口子,我們立刻帶她去看急診縫針。醫生要我或我的妻子盡量幫忙讓她安靜。這時,妻子貝蒂“謙遜”地把我推了進去。
就這樣,當醫生在她手上縫針時,我隻好按著她的手臂。整個過程中她抽泣著,“爸爸,叫他們停下來!求求你,爸爸,疼!叫他們停下來!”這真讓人心碎啊!
幸好手術很快就做好了,那種尷尬隋景也是我遭遇到的最後一次。
但我知道他們所要受的傷這絕不是最後一次。
隨著光陰流逝,他們不再傷膝蓋,而開始傷心了。這時,父母的心更加痛了。
在那種情況下,你真會想念那些用縫針和邦迪創可貼能治好創傷的日子。
就如我的兩個小孩在樂隊裏很活躍,這種傷痛往往表現在被某名氣很大的樂隊拒絕或諸如此類事情的失望上。要不就是為進去了以後又坐不到首席或第二把交椅而受心靈創傷。
而就在你覺得他們成熟起來可以穿越一個個小小的人生峽穀時,接踵而來的是幻滅的戀愛夢。盡管你知道他們會解脫,而且找到另外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但你不能那樣說,因為他們傷心時不會相信你的話。他們會說要是你處在他們的年齡,你的創傷不會比他們少。
事實上,你感到特別無奈的是,即便你和他們身處同一境地,他們的憂愁會讓你感到比自己的悲傷更深。畢竟你已經和他們整個兒生活在一起,盡量想把他們的事情也辦得更好些。
所以,父母唯有再一次地抱抱他們,搖搖他們,然後分擔他們的痛。
教子心得
自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心就永遠和孩子連在一起。孩子之痛都在父母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痛楚。沒有一對父母不無比疼愛他們的孩子,甚至希望能代替孩子承受一切痛苦。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估量出從小到大,父母們付出了多少,他們的心承受了多少痛。
然而這個世界上,唯獨痛苦和快樂是無法代替的。既然無法避免他們受傷,我們就希望盡量減少他們遭受的痛楚。而他們未來要走的路、要麵對的困境都是我們無法預測的,那麼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培養他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和從痛苦中走出來的素質。
上帝並未拋棄我們
我此生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艾犁湖畔。
我和我的丈夫多年來一直誌願為反對汙染和向大湖傾倒毒素而努力。全日製工作,加上還要撫養3個孩子,我們有時真是感到失望和喪氣。
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發現醫療廢棄物沿著倉庫集中地一帶在日益增加,特別是注射器和腹部透析袋。當地權威部門告訴我,注射器大多是來自糖尿病患者,透析袋很可能來自家庭透析使用者。
問題在於,好像沒有人想提供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我在一家醫院的泌尿科工作,很清楚家庭透析患者對此負有更大責任。我也十分清楚,透析袋裏的汙染性液體的危害有多大。1978年春,我的家人就在岸邊揀到19隻被水衝上來的透析袋。
那天是複活節,我和13歲的兒子丹尼沿著倉庫集中地一帶走著。這時,我們碰到了第20隻透析袋。我感到一陣沮喪和憤怒。我自言自語:“好,你們都不管……”
我越想越氣,衝到透析袋前,一腳把袋子踢進艾犁湖,就像一些失去理智的足球運動員亂踢泄了氣的豬皮囊一樣。
丹尼呆住了,疑惑地說:“媽媽,你在幹什麼?”
我情緒激動地數落著、斥責著人們的粗魯舉止,完了對丹尼說:“丹尼,為什麼要為此煩惱?這裏根本沒有人關心這件事。”
他呆呆地一直看著我,那雙大大的褐色的眼睛慢慢地充盈了淚水,然後說:“但是我們在關心。”
頓時,我頭腦清醒了。
在我的腦海裏,這世界、自然界、孩子們,聯係起來了。的確,不是人們不關心,隻是我們宣傳得不夠。
這個少年不是正在向所有16歲以上的人們(我想,他們不會和我一起散步,也不會注意到我的環境保護工作)宣告:他實際上知道水的重要性。我做的已引起了人們的關心!
我激動地緊緊地擁抱著他,然後一起趟進湖,取回了袋子。
第二天,我把這袋子放進複印機,複印了25份之多。我的同事大為驚奇。我把它們從地方保健部門到中央情報調查局都送到。
我從來不是個極端主義者,但此時我有一種使命感。我把袋上的批號和截止期記錄在案後,隨複印件一起寄去。政府既然能夠從阿司匹林瓶子篡改過的日期順藤摸瓜找到店主,我也能這樣去做。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我收到來自華盛頓海洋保護中心的一個電話。他們正在開始一項國際海岸清除工程,要求艾犁湖設代表處。他們問我是否願意招募誌願者來清除沿紐約州的海岸的垃圾並記錄那裏的垃圾丟棄情況。
這是否就是我的使命?
這個工程規模越來越大,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環境保護組織。我發起的“掃清大湖灘”組織從95個誌願者壯大到2000多人。他們忠實地做記錄,每年9月把成噸的垃圾碎片從我們美麗的湖區運走。丹尼是那些誌願者中最堅定的人員之一。
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會花不計其數的時間來宣傳海洋汙染的危險以及我們怎樣保護地球,我會坦率地告訴他們說:
“因為有一個孩子很關心。”
是的,是丹尼使我從單純的憤懣中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那份理性。
教子心得
麵對這個錯綜複雜的社會,我們有時會在憤懣、懊惱、衝動中迷失自己。相比之下,純真善良的孩子卻比我們更加寬容與無私。我們有時需要借助孩子的啟發,尤其是為一些崇高的目標而努力時。靠著他們的指引,我們往往能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理性。
林肯與天使般的母親
1809年,林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一個農民家庭。在他2歲時,他們全家重新開始了拓荒生活。
林肯5歲時,已是父母的好幫手了。艱難與貧困的生活培養了他勤勞吃苦的品質,提水、劈柴、下地鋤草等勞動他都經常做,而且做得很好。
林肯的生母南希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有些內向的婦女,家中的事情她通常都聽丈夫的,自己不敢主動提出意見,更不能做主。但在關於林肯上學的問題上,她卻判若兩人,一改以往的怯懦,主動而堅定地對丈夫說:“孩子必須上學!”
林肯的父親開始不讚成,他對妻子說:“讀書對於我們這樣的人家是不重要的,另外你也需要孩子們在家幫忙,他們已經是好幫手了。”但在妻子再三堅持下,他終於同意了。
林肯和姐姐於是獲得了上學的機會。
母親很關心姐弟倆的學習情況,每天不管有多累,她都要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學懂了沒有。這時兩個孩子就會高聲念他們學習的詞,然後朗讀使用了這些詞的句子。
童年的林肯好奇心很強,常會因為看到了什麼奇事或聽到了什麼奇談而興奮得兩眼發光。有一次他對母親說:“媽媽,我們發現這條狗在路邊叫得可憐,它有隻腿斷了,爸爸說我們可以用木條把它固定起來。我叫它哈尼,爸爸說我們可以把它喂養起來,如果你同意的話。”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母親對兒子的做法由衷地感到高興,微笑著點了點頭。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肯問的問題也越來越廣泛、艱深。
一天,他拉著母親的衣袖,問了一個不知他從哪兒聽來的詞:“媽媽,‘解放’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母親先是一怔,略加思索後注視著兒子,莊重地說:
“‘解放’,意思就是自由。你知道自由是什麼意思嗎?那就是一個人屬於自己而不像奴隸一樣屬於別人。”林肯點了點頭。
母親又說:“這是每個人應當有的權利,不管他是什麼膚色,這一點不要忘記。”
說完後母親好像如釋重負,雖然她無法確定年幼的孩子是否聽懂了這番話。後來的曆史證明,她的這番話對孩子心靈的震撼是無法估量的,甚至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製度變遷。
1818年10月5日,林肯的生母南希不幸去世。一年後他又有了一位對他終生都有影響的繼母——薩利·布什。
自從繼母來後,家務事就不用林肯操心了,他又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了。看到林肯如此酷愛讀書,薩利就想盡辦法給他找來很多書,如《魯濱遜漂流記》、《伊索寓言》、《聖經》、《辛巴特水手》、《天路曆程》等。這些書讓林肯著迷,他隨時將書帶在身上,一有時間就津津有味地閱讀,從這些書中他吸收了豐富的知識,增長了見識,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打下了基礎。
在林肯12歲生日時,薩利送給林肯一本舊的韋伯斯特編的《英語綴字》。林肯接過母親贈送的生日禮物時,感激地對母親說:“謝謝您,太太!”林肯那時還不好意思叫她媽媽,薩利也並不介意。
林肯對書本很喜愛,當晚便迫不及待地把《英語綴字》拿出來讀了一遍又一遍,一直讀到蠟燭快要熄滅時他還不想休息。薩利明白,一本《英語綴字》對於一個渴求知識的少年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管林肯的處境怎樣變化,薩利都是兒子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林肯從平民走上了總統的寶座,他的成功與他善良正直的品質、堅強不屈的意誌、勤奮刻苦的精神、富有魅力的人格是分不開的,而這些都得益於他的兩位母親對他的教育和影響。正如林肯所說:“我的一切,都源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教子心得
性格是可以隨環境而改變的。父母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全的人格,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林肯的生母陪伴他度過了艱難的童年,培育了他正直、勤勞的品質,努力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林肯的繼母則用全身心的愛,教育他、幫助他、支持他成為一代偉人。
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偉人,但林肯的家庭教育卻說明:以一種高尚的愛感化孩子、激勵孩子、幫助孩子,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影響孩子,他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健康而優秀的人。
永遠在你身邊
1989年,一次8.2級的地震幾乎鏟平這個城市,在不到4分鍾的短短時間裏,3萬多人因此喪生!
在一陣破壞與混亂之中,一位父親將他的妻子安置好了以後,跑到他兒子就讀的學校,觸目所見是被夷為平地的校園。
看到這令人傷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經對兒子所作的承諾:“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在你身邊。”想到這裏,父親熱淚滿眶。麵對看起來是如此絕望的瓦礫堆,父親的腦中仍記著他對兒子的諾言。
他開始努力回想兒子每天早上上學必經之路,終於記起兒子的教室應該就在那幢建築物,他跑到那兒,開始在碎石瓦礫中挖掘,搜尋兒子的下落。
當父親正在挖掘時,其他悲傷的學生家長趕到現場,麵對著廢墟,他們紛亂地叫著:“我的兒子呀!”“我的女兒呀!”但是,他們沒有主動在廢墟中挖掘。有些好意的家長還試著把這位父親勸離現場,告訴他“一切都太遲了!”“他們全死了!”“無濟於事的”“回家吧!”“算了吧!”“麵對現實,你無能為力的。”“你這樣做隻會使事情更糟。”麵對這些勸告,這位父親隻是一一問這些父母:“你們能幫助我嗎?”然後繼續挖掘,從一瓦一礫中尋找他的兒子。
不久,消防隊隊長出現了,也試著把這位父親勸走,對他說:“火災頻發,處處隨時可能發生爆炸,你留在這裏太危險了,這邊的事我們會處理,你快點回家吧!”而父親卻仍然回答:“你能幫助我嗎?”
警察也趕到現場,對這位父親說:“你既著急又心亂,這該結束了,你正在危害他人,回家吧!我們會處理一切的。”這位父親依舊回答:“你們能幫助我嗎?”然而,沒有一個人幫助他。
隻為了要知道親愛的兒子是生是死,父親獨自一人鼓起勇氣,繼續挖掘著。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在持續挖掘了38個小時之後,父親推開了一塊大石頭,聽到了兒子的聲音。父親尖叫著:“阿曼!”他聽到了回音:“爸爸嗎?是我,爸爸。太好了,你終於過來了。我告訴其他小朋友,如果你活著,你會來救我的。如果我獲救了,他們也獲救了。你答應過我的,‘不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會在我身邊’,你做到了,爸爸!”
“你那裏的情況怎樣?”父親問。
“我們有33個人,其中隻有14個活著。爸爸,我們好害怕,又渴又餓,謝天謝地,你在這兒。教室倒塌時,剛好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洞,救了我們。”
“快出來吧!兒子!”
“不,爸爸,讓其他小朋友先出去吧!因為我知道你會接我的!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知道你都會在我身邊!”
教子心得
當一個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父母總是不顧一切地站出來:孩子生病需要輸血,父母毫不猶豫地伸出雙臂,甚至夫妻相互爭搶;當孩子得了尿毒症需要腎髒移植時,也是父母首先站出來,要求用自己的……總之,為了維護孩子的生命,父母甘心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這足以說明,父母時時刻刻關注著孩子的生命,是孩子生命的保護神。
每年一信
在我的女兒茱莉安出生後不久,我和其他父母一樣著手實施愛的計劃。我現在告訴你這個點子,不隻是以我溫暖的故事打動你的心,同時也鼓勵你在你的家庭中實施這個計劃。
每一年她生日的那天,我會寫一封信給我的女兒。信中寫滿了這一年時間內她發生的小故事、艱辛與歡樂、我人生中或者她人生中的重要問題、世界大事、我對未來的展望、各種感悟等。再加上一些照片、禮物、報告卡以及可能會隨時光而消逝的各種形式的紀念物品。一封信往往就是一本厚厚的集子。
我在自己書桌的抽屜裏放了一個紙夾,把將寫在下一年周年信中的資料都放進去。每個星期,我都對這星期發生的事做簡單的筆記,以便寫周年信時可以回憶。她生日快到時,我取出紙夾,發現它充滿了各種點子、想法、詩篇、卡片、故事、事件和各式各樣的記憶——我如今已經忘了其中大部分——我熱切地將它們轉化成每年一信。
當信寫好了,所有的寶貝放進信封時,我就把信封起來。它就變成了這一年的每年一信。信封上,我總是寫著:“茱莉安的爸爸在她第N次生日時給她的信——她21歲時可以打開。”
這封信是她生活中每一年不同的愛的時光膠囊。它是上一代給下一代的愛的禮物。它是她生命中永遠的記錄,記載著她真實的生活。
我們的另一項計劃是,我會把封起來的信封給她看,告訴她21歲才能打開來讀。然後我會帶她到銀行,打開保險箱,把它放在漸漸增多的信件上頭。她有時會把它們都拿出來,看看它們,摸摸它們,有時會問我裏頭寫些什麼,而我總是拒絕透露。
這些年來,茱莉安給了我一些她特別的童年寶藏,那些她太大而不能玩但又合不得丟的東西。她要求我把它們放在周年信中,這樣她就可以永遠保留它們。
寫周年信的習慣現在變成我做父親的神聖責任之一,而且茱莉安漸漸長大了,我可以看出它也是她人生中逐漸成長且特殊的一部分。
有一天,我們和朋友一起思考將來要做什麼。我無法準確記得我說了什麼,大概是這樣:我開玩笑地告訴茱莉安,在她61歲生日那天,她會跟她的孩子一起玩,又說她31歲生日那天會送她的孩子去練習曲棍球。我為茱莉安樂在其中的樣子所鼓舞,按照這個趣味遊戲的模式,又繼續說下去:“在你21歲生日時,你會從大學畢業。”
“不,”她打斷我,“我會忙著讀你的信!”
教子心得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愛是無言的,它埋藏在心中而無須表達。但是,嚐試一下將你濃濃的愛說出來、寫出來吧,然後悄悄觀察一下孩子的變化。他們接收訊號的心靈比最精密的雷達還要敏感。
父母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能夠愉快地見到孩子享受打開時光膠囊的美妙時光,堆積如山的愛會從過去滾滾而來,回到已成年的孩子的生活中。
幸福的桌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日本劄幌街上一家叫“北海亭”的麵館裏。當父親從《讀者文摘》上讀到的時候,他感動得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母親曾在1986年去世,那時我8歲,弟弟湯姆4歲。如今,靠著父親的愛,還有我們的努力,我們已經搬到紐約,並有了自己的大房子。然而父親在聚餐的時候,仍喜歡提起這個故事。他說這是一個關於追求的真實的童話。
除夕夜吃蕎麥麵條是日本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因此到了這一天,麵館的生意特別好。北海亭也不例外,這一天幾乎整天都客滿,不過到晚上10點以後幾乎就沒有客人了,平時到淩晨街上都還很熱鬧,這一天大家都早一點趕回家過年,因此街上也很快就安靜下來。北海亭的老板是個憨厚老實的人,老板娘也古道熱腸,待人親切。
除夕夜,最後一個客人走出麵館,老板娘正打算關店的時候,店門再一次輕輕地被拉開,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小男孩走進來,兩個孩子大約是6歲和10歲,穿著全新的一模一樣的運動服,那女人卻穿著過時的舊格子大衣。
“啊,請坐!”老板娘這麼招呼。
那個女人怯怯地說:“可不可以……來一碗……陽春麵?”
背後的兩個孩子不安地對望了一眼。
“當然。當然可以,請這邊坐!”老板娘帶著他們走到最靠邊的2號桌子,然後向廚台那邊大聲喊著:
“一碗陽春麵!”
一人份隻有一團麵,老板多丟了半團麵,煮了滿滿一大碗,老板娘和客人都不知道。
母子三人圍著一碗陽春麵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吃,一邊悄悄地談著:
“吃喲!”哥哥說。
“媽,您也吃嘛!”弟弟說著,挾了一根麵條往母親嘴裏送。
他們不一會兒就吃完了,付了150日元,母子三人同聲誇讚:“真好吃,謝謝!”並且微微鞠了一躬,走出麵館。
“謝謝你們!新年快樂!”老板和老板娘同時這麼說。
每天忙著忙著,不知不覺很快又過了一年。
又到了12月31日這一天,迎接新的一年,北海亭的生意非常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