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百零四章 振興(1 / 2)

“所以我斷定,這位丁爺想要想在文學界出頭,必須要改變自己,先寫精彩的,等弄出名堂了再賣高深也不遲,否則他這輩子就完了。

“至於剛才顏副部長說的,大家就當成玩笑吧。丁爺開頭講那幾句情緒激蕩的話,是在接受上限以內的,隻這樣才能起到最大收效。我雖然也很替丁爺不值,但我是很誠心地敬重他的,請別再拿他亂開玩笑。我們做不到,隻有丁爺做到了,我們就得佩服。”

資財部副總監說:“這其中有不少我們想不明白的,丁爺不是說了嗎,他會當麵解說推演,可見非常清楚對方的接受能力,我們看到的這則短文,不過是一首片頭曲而已,一則引言而已,那無比豐富的內涵呈現,還得細致的解說中才有,可惜我們是聽不到了。他的目的就是能引起王氏兄弟的注意,顯然他已經稱心了。

“我認為丁爺這則短信中最有價值的,還是他有關謀算的觀念和計算的方法,已經超越了我們雙侶集團,謀算未來,先算值不值,再算能不能,算到無形的影響和未來的紅利,我們有誰很明確地注重到這些?我們是曾經算過,但那隻是偶爾為之,隨即棄之,哪裏將之上升到理論和觀念的高度來指導我們的統計和運算?胡副協理你以為呢?”

胡副協理是資財部下屬主管物料流的,是位女將:“在看了丁爺的算法之前,我們對雙侶的物料流係統還是非常自豪的,我們的換算率已經精確到千分位,物料管理進出由領料製改為了供料製,對物料的量化管理和時效管理也加強了許多,我們以為已經可以在年底的經營會議上大大地寫上一筆了,在看了丁爺的分析後,才明白我們的管理還差得太遠。請問施副總監,在丁爺的情報之中還有沒有關於算計方麵的論述?能多找一些來讓我們分享嗎?”

“我倒是能找出一些,各位也一同分享一下吧。這是寒心在Skypek中發文給王流言之《十二點改變》中數說計算產品生產耗用時間的一段話:

‘我們算1件產品從頭做到尾所需要的總時間,就是將各個工序所耗用的階段時間即C/T時加成總和,這是沒有錯的。可當我們算批量所需要的總時間又是如何算的呢?最最離譜的一種算法,就是簡單地將批量與做單件所占用的時間相乘,做一件要2小時,100件就200小時,做一萬件呢?難道真的要兩萬小時?那可就是八百多天嗬,等做好時每人都長了兩歲多啦?小孩子都升高好多了。難道真的要這麼久嗎?別看這種小學生式的算法很離譜,實際上就有很多人無數次在這樣算著,其中還有大學生。

‘另一種算法要高明些,也是多數人采用的算法。就是將各個工序生產批量的時間小計之後相加。這種算法顧計到了各個工序可以設置不同的機台和工位數。表麵看是沒有錯的。

‘但我還是要說,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算法!因為在實際的生產流程中,我們做一個大的批量,並不一定要等到第一個工序全部量產完成後才轉下一工序,而是做夠要求的量後就會移轉到下一工序,也許等第一工序的批量完成時前麵的貨已經到達第八第九工序了。所以實際上完成整個批量的總時間,要比上麵那種‘高明的算法’少得多。

‘生產的過程是個係統工程,不能隻是簡單地加減乘除。用係統數學來運算才能提供更接近真實的數據,沒有係統數學的計算能力,就要算得更深入更細致。這種計算,就有點像計算折扇的麵積,將折扇收攏來算,和將折扇打開來算,結果有著巨大的差異。我舉這一事例,隻是這種現象之一,在別的係統運作中,這種現象很多常見。

‘像這樣的係統數學題,即使我們有專門的開發設計部門來參與,有足夠多的IE專家來把產品流程分秒化做到精準,我們仍然算不準其間的變數,所以我們得出來的數據與實際往往相差很大,受算法的影響再加上保險心理的加成,所以我們回複給客戶的預交日期常常含有巨大的水分,能三天完成的,卻報成了四天五天六天。

‘這些算錯的影響,產生的是一串串小型的蝴蝶效應,結果之一就是大大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越來越不自信,令我們能做到的不敢去做,該接的單不敢來接!我還要說的是,這些效應,我們已經看不見了,即使這些累加的後果使我們的發展變慢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們仍然不會看見,隻因為這些是無形的,不是實際發生的,我們不能親眼看到,我們隻有凡眼。隻有智者能看到部分,但智者多半不說,他看得太多也會麻木的,再說,說了有用嗎?

‘麵對這些,我推薦的算法是采用類似模糊數學的算法,就是我們不用去花費功夫跟分計秒,隻算輸入到輸出之時間差,至於中間的過程,自有過程管理的機製去運行。我們這樣要到的結果看起來與實際相差還是大,其實得到的已經是最近真實的數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