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麼名字?”戰長風問那士兵。
那士兵行了一禮:“小的叫王智。”
“王智,你說說看,這竹蠱是什麼東西?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
王智歎道:“遊擊不熟悉苗人,小的就是本地人,對苗人很熟悉,苗人善弄蠱,這蒙正苗人更是別出心裁,他們用竹中之蟲為引,製造了竹蠱,此蠱隻有見血才能起作用,一旦見血,就深入周身血液之中,你的身體會自傷口一點點的潰爛,最後極為痛苦的死去,此蠱無藥可解,唯有使用者才知道如何開解。”
“去搜!”戰長風立刻下令,“把所有抓獲的叛苗都搜一回,看看他們身上還有沒有這東西,也看看有沒有解藥!”
“隻怕搜不到。”王智答道,“竹蠱不是那麼容易得的,一般的苗人身上不會有這東西,隻有級別很高的苗人才會有,這個苗女,隻怕就是傳說中夜郎王的公主!”
戰長風一跺腳,他沒想到自己陰差陽錯抓到了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卻又意外的讓她跑掉了。他向王智一招手:“你且跟我來,給我詳細說一說這蠱的事情。”
吳恨自去處理鄭老三的屍體,周信之則去指揮士兵搜查所俘的叛苗,戰長風帶著王智回到中軍帳,聽王智講這蠱的問題。
王智雖然是個普通士兵,但他從軍前卻是藥店的夥計,耳熏目染,對一些醫藥之事倒也有所了解,這蠱不但在苗人中有,在醫書上也有,當下詳詳細細的給戰長風講了起來。
蠱,在漢人的醫書中,泛指由蟲毒結聚,絡脈瘀滯而致脹滿、積塊的疾患。《赤水玄珠?蟲蠱》中說:“蠱以三蟲為首。”“彼蠱證者,中實有物,積聚已久,濕熱生蟲。”《證治彙補》卷六又說:“脹滿既久,氣血結聚不能釋散,俗名曰蠱。”同時,也有專門指用毒蟲所製的一種毒藥。《諸病源候論?蠱毒候》中說:“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
苗人製蠱的方式和種類很多,他們多於端午日製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製,一觸便可殺生。蠱的種類一般說來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比如癲蠱,是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苗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泥鰍蠱是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石頭蠱最簡單,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篾片蠱是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金蠶蠱最強,據說這種蠱不畏刀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在《嶺南衛生方》中專門說過:製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中蠱之後,人的情形就很慘了。
中了金蠶蠱的人,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篾片蠱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
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是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蠱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是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在腸髒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腫蠱又叫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是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凶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麵紅。重的麵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