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離開郵傳部到達上海,很快同汪大夔一起跟英國方麵在細節上達成了一致,即借款不用滬杭甬鐵路,而用路成後的運輸收入及關內外鐵路的餘利作抵押,鐵路修建、管理、運輸的各個環節都由中方做主,路成後債權人不分取運輸餘利,僅領取一筆抵換款,築路總工程師用英國人,但聽命於中國總辦。細節談判完畢,盛宣懷回任郵傳部。

上海談判完全沒有通過浙江、江蘇鐵路公司股東決議,盛宣懷以郵傳部右侍郎、商約大臣身份,替兩鐵路公司做主。四品京卿、浙路公司總理湯壽潛怒不可遏,向軍機處致電:“盛宣懷既為借款之罪魁,又為拒款之禍首。蘇浙已躬被盛宣懷之累,複使受其教令,忍乎不忍。”湯壽潛嘲笑北京方麵任命盛宣懷為郵傳部右侍郎管理路政,簡直就是“以鬼治病,安有愈理”?湯壽潛希望軍機處將盛宣懷“調離路事,以謝天下”。[92]

江浙鐵路協會也分別致電軍機處、外務部、郵傳部、都察院,指出蘇浙路事,盛宣懷、汪大燮賣國賣鄉。立憲改革的關鍵在人事任命權,清政府執政集團決不容忍民間染指官員任命權。湯壽潛的電文激怒了慈禧太後,慈禧太後認為湯壽潛幹預朝廷用人,下令將湯壽潛革職,並斥責湯壽潛“措辭諸多荒謬,狂悖已極,朝廷用人,自有權衡,豈容率意枉陳”。[93]

新皇帝上台,清政府少壯派掌權

在江浙商民譴責盛宣懷賣國時,光緒皇帝帶著病體正無精打采地坐在龍椅上,甚至連挺直身體都做不到,還得堅持接見外國使節。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態度相當強硬,他要求皇帝保證英國在華利益。光緒皇帝相當痛苦地望著公使們,他身體十分虛弱,飽受疼痛折磨,不得不向各省督撫們求醫,希望督撫們能夠向紫禁城選送醫師。[94]

光緒皇帝的身體狀況令駐華公使們相當焦慮,他們擔心北京可能會政變。公使們並不看好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認為他不是“一位強有力的人物”,“醇親王所受的教育和訓練”不能“推動大清帝國沿積極的道路向前發展”。公使們認為慶親王奕劻更適合掌握大清帝國政局,因為他一直主導憲政改革,主管資政院和外務部兩大部門。不過,公使們卻不能確定奕劻對於新政體會有哪些方麵的影響。[95]

一旦光緒皇帝去世,強有力的袁世凱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公使們相當關心袁世凱的未來,因為“袁世凱一直負責推動整個大清帝國的現代化進程”。公使們分析:“如果在新政體中占統治地位的力量是反動勢力的話,大清帝國很可能會倒退到她最初呈現於世人麵前的情形。那麼,它又將成為世界上侵略外交最誘人的戰利品,並且又可能重新出現導致徹底崩潰的危險。”

1908年11月14日下午五點,光緒皇帝去世,慈禧太後自己的靈柩也已在宮內準備就緒,因為聽聞皇帝死訊的慈禧太後“精神崩潰”,“這種狀況讓她再也無法利用她和皇儲之間的血緣關係來鞏固她的權力了”。[96]當天,慈禧太後下達了最後一道人事任命:立醇親王載灃的幼子溥儀為皇儲,載灃為攝政王。清政府執政集團少壯派領袖載灃被授予最高的政務處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