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腳我一腳,各國都想在中國鐵路上占一腳
一次失敗的秘密外交聯盟
慈禧太後的去世令袁世凱惶恐不安。
肅親王善耆是個典型的親日派,他同日軍參謀本部間諜川島浪速是換帖兄弟,善耆的十四格格還認川島浪速為幹爹。川島浪速強奸了善耆的女兒,善耆依然同他稱兄道弟。川島浪速頂著“二品客卿”的官銜居住在北京,向全國各地派遣間諜,收集大清帝國各種情報,最後向日本內閣、軍部彙報。
1908年2月,中國軍艦在澳門附近攔截了一批軍火,軍火的提供方正是日本軍方。日本方麵試圖以事發海域隸屬葡萄牙為由而逃脫。中國外務部向日本方麵提交抗議照會,最終中國軍方購買了軍火,日本方麵隻是口頭答應停止再同革命黨進行軍火貿易。[1]
袁世凱決定自救,他派出密使唐紹儀出使美國和德國,爭取拉攏美、德兩國作為中國的國際盟友,如此一來北京方麵就可以通過美、德鉗製在東北、揚子江、漢江一帶的日、俄、英、法四國勢力。隻要唐紹儀的國際結盟成功,清政府執政集團的少壯派就會改變對袁世凱的看法,恢複對袁世凱的寵信。[2]
1908年11月27日,英國駐日大使竇納樂向倫敦發出一封密電,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正在等待會見唐紹儀,並可能趁機挑撥中日關係的情況向英國進行了彙報。三天後,唐紹儀抵達華盛頓。可是提前獲得情報的日本搶先一步,已經同美國簽署了一個無須國會批準的友好協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隻能歡迎美日協議,表示美日協議是“東方和平的一個新保證”,重申“依照在華各國貿易門戶開放的原則來均等地促進各國的利益”。[3]
袁世凱的秘密外交失敗了。1909年1月2日,攝政王載灃罷黜了袁世凱,讓他回家養病。清政府執政集團的少壯派們對載灃的行動很不理解,他們更希望載灃能將袁世凱處死。載灃在罷黜袁世凱前,曾密電北洋新軍中的漢族官僚,向他們征求對袁世凱的處置意見。第四鎮、第六鎮的領導人以辭職相威脅,非常明確地提出“請勿誅袁”。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也警告載灃,袁世凱是中國政府“唯一強有力的人”,誅殺袁世凱就是自毀基業。
載灃罷黜袁世凱的消息當天就傳到了華盛頓。親美的袁世凱離開權力中樞,美國在華利益存在著諸多變數,以至於美國駐華公使都不願意再在華工作。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寫信,討論唐紹儀的秘密結盟和中國政局的變化。羅斯福對北京相當失望:“中國人不管在內政或外交上,如此不能執行任何既定的政策,以致除了同他們極其慎重地往來以外,很難做其他的事。”[4]
英國駐日大使竇納樂曾經在北京待了很長時間,1909年的春天準備回倫敦休假。離開東京之前,竇納樂拜見了伊藤博文,兩人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了深入交流。伊藤博文對北京相當擔憂,在聊天的過程中,他表示:“中國在三年內將有革命。”[5]
“中國情勢已經敗壞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政府和宮廷都忙於陰謀,而各黨派則極力爭奪權勢,這已經夠壞了。”在伊藤博文看來,北京方麵主導的憲政改革已經成了各派勢力爭權奪利的舞台,清政府執政集團少壯派們最大的威脅將來自於地方,“主要的危險還在於各省諮議局被賦予太大的權力”。地方督撫的權力被削弱,與中央發生爭執時,他們無疑會選擇支持諮議局。現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已經衰弱的可憐”。
1907年9月,中央成立資政院,為將來的上議院打基礎。當年的10月19日,中央準許各地設立諮議局。“諮議局之設,為地方自治與中央集權之樞紐,必使下足以裒集一省之輿論,而上仍無妨於國家統一之大權。”在清政府執政集團看來,“議院乃民權所在,然其所謂民權者,不過言之權而非行之權也。議政之權雖在議院,而行政之權仍在政府”[6]。
在清政府執政精英的眼中,諮議局就是給那些地方精英們發牢騷的地方,國家的執政權、行政權均在中央掌控之中。發牢騷的資格可不是給庶民的,清政府執政集團對諮議局成員作了嚴格限製;家資伍仟元,有中學文憑,公益事業及辦理地方學務滿三年著有成績,曾任實缺地方官未被彈劾革職,非本省戶籍年滿25歲以上、寄居10年,且在寄居地有萬元家資者。
憲政的遊戲就是基層精英的娛樂場。有錢有爵位的人也別激動,並不是人人都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如果你是品行悖謬、營私武斷之人,被處以刑罰之人,做生意失去信用之人,吸食鴉片之人,有精神病之人,身家不清白的娼優隸卒等賤業之人,不識文義的人,都會排除在憲政大門之外。[7]說白了,有錢、有文化的地方精英才有資格入選諮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