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粵漢鐵路在三省商民的努力下,終於廢約。在廢約的過程中,岑春煊希望通過收稅的方式從民間集資,將粵漢鐵路納入各級政府監管之下,商民們希望粵漢鐵路民營化,粵漢鐵路的官民對抗直接導致北洋集團插手,岑春煊北上京師。[21]

1909年,袁世凱被罷黜後,他的政治盟友徐世昌出任郵傳部尚書。1909年3月,盛宣懷給鄭觀應密電,說上海有股東準備向農工商部申請注冊商辦,他擔心香港股東反對,因為香港股東多為徐世昌控製,“願放棄商權”。盛宣懷吩咐鄭觀應到廣東、香港聯絡股東。[22]5月4日,鄭觀應在粵港澳招股三千,同一天,輪船招商局劃歸郵傳部管轄。8月15日,輪船招商局股東大會,盛宣懷成功控製輪船招商局董事會,徐世昌阻撓商部注冊卻未能成功。

盛宣懷籌劃奪權招商局期間,張之洞突然同英、法、德、美四國簽約,將沉寂的粵漢鐵路再度推向了風口浪尖,攝政王載灃也卷入了鐵路的國際爭端之中。盛宣懷做夢也沒有想到,圍繞粵漢鐵路、滬杭甬鐵路借款的主角銀公司,猶如病毒一般侵入了大清帝國的肌體,更深深地植入盛宣懷的政治生命體中。列強們想方設法取得了揚子江流域、滿洲鐵路權益後,川漢鐵路成為他們的一個夢。這個夢最終將清王朝推向了滅亡深淵。

大清帝國最後一次幣製改革

少壯派軍方要擴軍

1909年10月4日上午,攝政王載灃的衛隊封鎖了白米斜街。

載灃在一群人的簇擁下進入了張之洞府邸。張之洞躺在病榻上,欲翻身下床施禮,載灃上前一把扶住張之洞:“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保養。”張之洞費力地說:“公忠體國,所不敢當,廉正無私,不敢不勉。”[23]張之洞對他進行了最後一次勸諫,希望攝政王正視危機,采取協商而不是對抗的政策處理政治爭端。載灃冷冷地回了一句:“不怕,有兵在。”

載灃離開張之洞府邸後,禮學館總裁陳寶琛問張之洞:“監國之意如何?”張之洞長髯抖動,吃力地擠出一句話:“國運盡矣,概冀一悟而未能也。”[24]這位多年來坐鎮武漢,遙持朝政的大佬在載灃走後沒多久就氣絕身亡了。遠在安陽洹上村的袁世凱聽聞張之洞去世,悵然淚下。伊藤博文的預言成真,大清帝國再無強人。22天後的10月26日上午9點30分,日本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人刺殺。

1909年10月14日,張之洞去世後的第十天,大清帝國各省諮議局宣告開會。江蘇省諮議局議長張謇發表《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書》,警告北京“親貴分贓之政府,決無通知全國之能力”,[25]若不速開國會,將導致眾叛親離。張謇向北京方麵提出,要求務必縮短預備立憲時間,於宣統三年召開國會,組成責任內閣,準許召開臨時國會。

張謇呼籲各省組織起來聯合請願。隨後,江蘇諮議局致函各省諮議局,請各局推派代表齊集上海,洽商進京請願問題。11月底,江蘇、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十六省諮議局代表五十五人陸續到達上海。

1909年11月27日,各省的請願代表聚於上海預備立憲公會事務所,舉行“請願國會代表團談話會”。各省代表前後集會磋商八次,決定組成三十三人的“請願國會代表團”赴京請願。張謇在上海設宴餞行,要代表“秩然秉禮、輸誠而請”,“設不得請,至於三、至於四、至於無盡,誠不已,則請也不已”。[26]

1910年1月,全體代表齊集北京。1月16日,代表團赴都察院,遞上由直隸諮議局議員孫洪伊領銜署名的請願書,警告“朝廷若無雷霆之舉動,以昭蘇薄海之生機,恐人心一去不複回,國運已傾而莫挽”,[27]如果開國會“徘待之九年,九年之中,患機叵測”,要求“期以一年之內,召集國會”。各省議員代表在京城遍訪王公大臣,遊說他們早開國會。

麵對各省的議員代表,載灃在上諭中對請願的議員們說:“具見愛國悃忱,朝廷深為嘉悅”,但對議員們提出的提前召開國會的要求斷然拒絕。上諭發出後的第二天,1910年1月28日,同盟會會員熊成基謀刺從歐洲考察回國的海軍大臣載洵。隨後,同盟會會員劉恩複、謝英伯、陳自覺、朱述堂、高劍父、程克等在香港組織支那暗殺團,以暗殺清廷要員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