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訪問團在南京同政府官員、商界代表、知識分子們進行了深入交流,諮議局的代表們思想激進,對北京的改革相當不滿,希望用法製來約束政府,推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同步。美國商會會長朋漢代表美國訪問團在三天後致辭說:“中國在政治方麵取得重大進步,是以民選諮議局為代表,江蘇諮議局更是首屈一指的標誌。深深期望諮議局以後與弗蘭費亞的自由廳媲美。”[40]

張謇在南京同美國人就憲政問題侃侃而談時,載灃在北京已經開始同時間競賽。巨大的財政壓力,執政集團的內亂已經將滿清王朝推向了死亡的邊緣,載灃現在要做的就是抵擋或推遲國家破產和政治革命。1910年10月24日,資政院會議一致投票決定,壓縮國會召開時間。激進的憲政改革讓載灃的改革計劃落後於時代,貨幣、財政的改革開支還沒有著落。

清政府執政集團為了改革而進行國際貸款,他們將“遭到一切民族主義者的咒罵,在議會問題上已經責問政府的正是這個集團”。10月26日,度支部大臣載澤稱讚會議的決定。因為早開國會,國家的預算開支將受到嚴格的約束,度支部就不用再同軍方代表進行沒完沒了的口水仗,一切的軍費開支將通過國會決議,所以召開國會是“整理帝國財政的一個步驟”。[41]

已經加入載澤陣營的盛宣懷被推到了前台。張謇對美國訪問團的熱情接待,令華盛頓方麵大大增進了對北京的信任,盛宣懷同美國摩根財團坐到了談判桌上。度支部大臣載澤對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說,美國人“可以隨意有多少同夥,但是他將隻同美國人簽訂最後合同”。載澤希望摩根財團“擁有大多數的債券以便控製發行”。

沒錯,載澤不喜歡歐洲的銀行家,尤其是法國資本。孫中山通過法國駐日大使阿爾芒認識了法國眾院議長韜美,在韜美的組織下,法國議會中“殖民派”的重量級人物埃裏臭、畢盛、班樂衛以及軍界的陸軍部長貝爾托等組成了一個秘密聯盟,支持孫中山在中國進行武裝革命。1905年3月底,法國成立了中國情報處,借助駐華使館之便,為孫中山提供北京情報,法國軍政界同時撮合法國東方彙理銀行、法國工商銀行的老板們,為孫中山提供武裝資金。[42]

盛宣懷排他性的談判進展順利。1910年10月27日,盛宣懷同摩根財團簽署了5000萬美元的借款草約,借款主要用於整頓財政和辦理東三省實業。當天,嘉樂恒向國務卿諾克斯彙報,攝政王“在日內”將頒發一道諭旨,並由外務部證實。10月31日,華盛頓向駐柏林、倫敦、巴黎、聖彼得堡以及東京的大使發電通知,摩根財團已經同北京簽署借款合同。[43]

北京的貨幣改革已經成了列強們圍食中國利益的新渠道,華盛頓在通知中隻提到借款“用於改革它的幣製”,沒有提起滿洲開發問題。華盛頓隻是強調,中國的貨幣改革“對於所有與中國有廣泛商業關係的列強、中國自己,以及關於這方麵有條約規定的國家,都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華盛頓主導的“這個改革實行時將歡迎有關列強的衷心支持”[44]。

殖民派支持孫中山的行動讓法國的銀行家一直很被動。巴黎的政客們盯上了德國人,德國與美國走得很近,隻要慫恿德國堅持銀團共同簽署合約,相信德國人不會拒絕這樣的提議。就在華盛頓照會各國的當天,巴黎和柏林一致堅持銀團聯合簽訂借款合同,對中國財政、貨幣享有平等的監督權。但載澤堅持隻同美國方麵簽署合約。威廉二世為了保證德國在遠東的外交關係,派遣皇儲進行東方旅行。

德、法、英三國堅持同美國聯合簽約的原因是,列強們不想讓美國人壟斷了中國的財政監督權,這事關列強們在中國鐵路的投資利益。盛宣懷賄賂載澤的漢冶萍股票已經取得了回報,鐵路已經納入盛宣懷的監管範圍之內,但是受到度支部的財政約束。如果讓美國人獨自同盛宣懷簽約,那麼美國將成為中國鐵路的最大獲益方。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在給倫敦的信中為盛宣懷的命運擔憂,因為盛宣懷是外國投資“鐵路政策鼓吹者”,必將觸怒各省人民。[45]

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橡膠泡沫”引發的上海錢莊倒閉潮

攝政王載灃已經被逼到了懸崖之上。

美國訪問團考察南京期間,國際橡膠股價暴跌。1910年年初,光是設在上海的南洋橡膠公司就有40多家。在兩江轄區內,共計有兩千五百萬兩銀子被投入到橡膠股票的炒作之中。[46]不少錢莊從花旗銀行、華比銀行、怡和洋行拆借百萬巨款,用來炒橡膠股票。百元麵值的橡膠股票從1909年12月的920兩一股,到1910年2月19日漲到每股1675兩。倫敦橡膠從1910年7月開始暴跌,到9月12日,每股跌到了7兩。華人損失超過2000萬兩,上海金融中心成為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