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總是在螺旋式發展……

六年裏的無數個夜晚,這一句話總是在腦子裏浮現。在翻閱大量的史料時,就是同一個個故紙堆裏的人物對話,他們是那樣鮮活,且離我們並不遙遠。看他們寫過的一份份奏折,一封封書信,或嚴肅、或輕鬆、或抱怨、或憤怒,我總是猜測他們落筆時的表情,感受他們當時的心跳。

1911年武昌城的一聲槍響,使清王朝土崩瓦解。我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封建王朝興衰更替千年,怎麼能在一夜之間崩盤呢?太平軍被鎮壓後,以漢族武裝集團為首的改革派,一直在搞改革,軍工、造船、鐵路、煤炭、鋼鐵、礦業、郵政、金融、紡織、房地產,一應俱全。可是甲午海戰過後,以北洋為首的改革派功虧一簣。

“洋務運動就是封建開明派畫的紙老虎。”每次聽到這樣的說辭,我總覺得很怪異。晚清的經濟改革波瀾壯闊,怎麼就成了紙老虎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一幫漢族官僚,將經濟改革當成漢族軍事集團向政治集團轉型的籌碼,但這絕對不是照貓畫虎的遊戲。

1862年對於清政府執政集團來說簡直就是血雨腥風的一年。鹹豐皇帝在承德吐血而亡,由他選定的輔政大臣最終成了刀下之鬼,太平軍同湘軍的拉鋸戰越來越慘烈,列強們虎視眈眈地盯著時局混亂的中國,甚至企圖以戡亂的名義進入帝國腹地。慈禧太後同恭親王艱難的“叔嫂共和”難以拯救搖搖欲墜的王朝,改革成了清政府執政集團唯一的選擇。

改革?對!

誰願意將江山拱手讓人?清政府執政集團絕不甘心,跟太平軍死磕了十年,就是要挽回丟盡的祖宗顏麵。改革是個大問題,怎麼改?錢在那裏?人才在哪裏?在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無論是滿蒙親貴,還是漢族官僚,他們都深刻地感受到工業的重要性。恭親王試圖通過組建現代化海軍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可漢族武裝集團豈能甘心在最後關頭被人奪走槍杆子?

改革在一場槍杆子的爭奪中拉開了序幕。曾國藩攪黃了恭親王的海軍艦隊,在自己的地盤上搞國有企業改革試點。以安慶內軍械所、馬尾船廠、江南製造局為首的一批軍事工業興起。從1862年到1872年,新式的槍炮、輪船陸續出廠,因為產品都是山寨歐美貨,人們嘲笑清政府的改革是一場照貓畫虎的“洋務運動”。

軍事工業改革是地地道道的國有資本,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改革者一直努力地爭取民營資本的進入,在沒有法律約束和政府信譽破產的情況下,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沒有任何的保障,更沒有靈活的退出機製。國有企業的改革在10年中弊病叢生,企業被經營成了衙門,保守派不斷叫囂著要關掉國有企業。

經濟改革是漢族武裝集團向政治集團轉型的保障,曾國藩他們豈能輕言放棄?麵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左宗棠提出了改革向民營資本開放的建議。沒錯,那個時候民間資本為了逃避政府的苛捐雜稅,紛紛同國際資本合資以尋求保護。國有企業遭遇經營瓶頸,隻有讓民營資本做改革的接力棒,才能進一步推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