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4)(2 / 2)

鎏金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始於戰國,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麵不脫落的技術。

屏門用來遮隔內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門,一般用於垂花門的後簷柱、室內明間後金柱間、大門後簷柱、庭院內的隨牆門上,因起屏風作用,所以稱為屏門。

下榻東漢時,南昌太守陳蕃為人正直,對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視。當時的徐稚,由於他品德好,學問深,屢次被舉薦而推辭不就,被稱為南州高士。陳蕃聽說後就誠懇地請他相見,並在家裏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徐稚一來,他就把榻放下來,以便作長夜之談。徐稚一走,這張榻就懸掛起來。這樣,人們就把陳蕃的這一做法稱為下榻,後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祖師原指佛教、道教中創立宗派的人,又指創立某種學說或創造某種技藝而為眾師法的人,同時也用於幫會的創始人。行業祖師崇拜是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過去各行業都很重視,視其為本行業的保護神。

布政使司明清兩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機關。明朝時為國家一級行政區,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事務。布政使司設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清朝沿襲明製,但布政使司轄區直接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製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

【閱讀鏈接】

在九華山有一棵千年古鬆,形如鳳凰展翅,被稱讚為天下第一奇鬆。

相傳在南北朝時候,九華山有位叫小鳳的姑娘,生得聰明靈秀。她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鳳凰,引得天上的真鳳凰常常落在她的身邊不肯離去。久而久之,人們就叫她鳳凰姑娘。

一天,鳳凰姑娘正在通天河邊作畫,被上山來的縣官撞見,縣官就想抓走獻給皇帝做妃子,以求得升官發財。鳳凰姑娘寧死不屈,咬斷綁繩縱身跳進道邊的萬丈深淵。

正在這時,一隻金色的大鳳凰展翅飛上前去托住鳳凰姑娘,馱著她向天外飛去了,並撒下了一粒鬆子。

第二年,土裏長出了一棵青翠的小鬆樹,小鬆樹越長越大,越長越奇特,活像一隻美麗的綠色鳳凰。人們都說這棵美麗的奇鬆是鳳凰姑娘的化身,人稱鳳凰鬆。

九華山上的肉身菩薩

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作為佛教的聖地,它清淨、莊嚴、神聖。其肉身菩薩的不斷出現,也成了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自從唐代開元年間,金地藏開辟九華佛教道場,被尊為地藏菩薩應化,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以來,在這100多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保留下來的有5尊,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肉身的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肉身是全身舍利。根據《玄應音義》記載:舍利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之別。

全身舍利即是高僧圓寂後,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則是指焚燒後的遺骨。

《金光明經》記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隻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

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山中四季濕潤,氣候潮濕,不存在產生肉身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藥物處理。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被稱為奇跡。

九華山佛教供奉肉身菩薩的風俗來源於唐代金地藏菩薩。菩薩無疾而終之後,他的弟子們遵其所囑,將他的遺體裝殮於石棺中,3年之後開啟,發現容顏如生,於是就認為他是地藏菩薩降世,敷金以供奉。

此後,凡在九華山的和尚圓寂,都要將遺體保存一段時期,其中最短的7天,最長的3年,看能否成為真身。

九華山的和尚裝殮方式也很特別,和尚圓寂後,將其遺體擦洗幹淨,盤成跏趺式裝殮於特製的陶缸中,在遺體的周圍塞滿木炭,直至頸項,頭腦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蓋塗以黃泥密封,置陰涼通風處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