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的陶缸隔絕空氣,木炭汲取遺體內的水分使之脫水幹癟。一旦遺體腐爛散發異味,就將陶缸底部的發火孔掏開,引燃木炭火化。
坐缸隻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條件,其內因取決於他們生前的修行道行。長年食素不沾葷腥,注重修煉持久坐禪,必然氣脈貫通,筋骨幹連,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來臨,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進,使腹腸空空,體內脂肪和水分極少,這為死後坐缸蛻變為肉身奠定了基礎。
但即便如此,能成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數。隻有極少的僧尼一直保存著肉身,這樣在3年後開缸,就是肉身菩薩了。
形成肉身後,首先是妝漆,3年後再妝上金粉,這樣就基本上可以把肉身與外界隔離開。
在九華山目前供奉的肉身菩薩,除了著名的金地藏外,還有無瑕和尚真身、慈明和尚真身、明淨和尚真身和仁義師太真身等。
金地藏即金喬覺,唐代僧人。原籍新羅國雞林州,是新羅國王室金氏近屬子弟。他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頂聳奇骨,軀長7尺,力倍百夫。
金喬覺曾說: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正是基於這種學修佛法的信念,遂於新羅聖德王在位期間,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毅然辭榮就苦,落發出家,他涉海西渡,入唐求法,曆盡艱辛,訪道名山。輾轉至江南池州,卓錫於九華山。
金喬覺最初居住在東岩石室中,後歸山潛心修法。過著夏則食土,冬則衣半火的生活。這種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的苦修精神,世人無不敬仰。化城寺建成之後成為新羅僧地藏傳經布道的大道場,他在此廣施教化,德被四方。
金喬覺晚年仍學修不止,每當中夏結夏時期,常帶領一名從者居南台,攻讀佛經,獨味深旨。
大師99歲的時候,在夏末的一天忽然召集徒眾告別,跏趺示寂。當時山鳴石隕,扣鍾嘶嘎,群鳥唉啼。其肉身趺坐石函,經3年開啟,顏狀如生,搖撼骨節,發出金鎖般聲音。
《藏經》中說:菩薩鉤鎖,百骸鳴矣,知其為聖人降世也。僧徒據此視其瑞相為菩薩靈跡示現。於是在大師晏坐的南台之上立小石塔安奉其肉身。因其地上空曾現圓光如火,人們稱之為神光嶺,又在嶺頭建肉身殿,以護石塔。
無瑕真身在九華山的百歲宮中,是一尊500多年前的肉身菩薩。海玉為明代高僧,字無瑕。順天宛平人,嘉靖年間在五台山出家之後曾雲遊參訪峨嵋等佛教聖地。萬曆年間來到九華山,在插霄峰摩空嶺結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
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終年以煙霞為伴,揚清吐濁,不食人間煙火,饑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並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餘年,抄完經書81卷,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
天啟年間,海玉拈偈一首:
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
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
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盡見梅。
說完偈詞之後囑咐弟子將其遺體坐缸,剛說完就安詳地入定了。
3年之後開啟缸,肉身麵色如生,身體完好,遂裝金供奉。其徒慧廣隨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歲宮。
明毅宗於1630年敕封海玉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海玉肉身塔名蓮花寶藏。
慈明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參。
江蘇高郵縣人,6歲時進本地普提寺依當年少林寺武術教練了慶禪師習武。回家3年之後,重返普提寺依禪師剃度出家,法號為慈明。
後來,在揚州的高寺跟隨來果老和尚參學,得到賞識,委以行堂、知客、寮元、當家等職。慈明一度參與興建水利,他一人能挑數人的筐土,重400千克,被人稱為八百斤,享譽蘇中一帶。
不久,慈明來到九華山雙溪寺,先後住過水府廟、百歲宮、一宿庵、東崖禪寺等寺廟。慈明平時總是頭戴濟公帽,手持方便鏟。灑脫輕逸,麵惡心善。
慈明在正天門維修靈宮殿,塑菩薩像,嚴持戒律,坐禪悟道。臨終前寫下4句偈語:
忘我成生滅,如是不變遷。
真持亦放下,誰住歎空也。
圓寂之後,他的徒弟謹遵囑咐,將其入殮裝缸。3年後開缸,見和尚毛發尚存,喉結清晰,體膚無損,關節能動,遂安放肉身寶殿,存放在地藏殿內。
明淨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縣人,3歲喪母,家境清貧,年少常以打短工貼補家用。受祖輩信佛影響,從小不茹葷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將自家天地裏的水放給別人田地灌苗,鄉人稱讚其菩薩心腸。
明淨自悟禪道,長期堅持修習,多以坐禪為主。據說他出家前連日坐禪入定,鄉人不解,將其捆綁,也不能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