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綜合生態係統管理實踐案例(1)(1 / 3)

盡管綜合生態係統管理的理論深奧而又苦澀,但其實踐活動卻充滿生機。從中國甘肅治理水土流失的探索,通過加強法規、政策和機構能力建設綜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成功實踐,以及綜合生態係統管理理念在農業生態環境立法中的應用,到澳大利亞墨累一達令河流域土地退化的治理,再到印度荒地綜合開發計劃的實施,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範例,折射出綜合生態係統管理理念的光輝,展示其得以創造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多元惠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越性,為綜合生態係統管理的理論做了較好的詮釋。

第一節 甘肅省綜合生態係統管理實踐

一、甘肅省治理水土流失的探索與立法建議

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彙處,分屬長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總土地麵積為42.5萬平方公裏,全省土壤侵蝕麵積38萬多平方公裏,占總土地麵積的85%。甘肅省境內黃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麵積11萬平方公裏,占29%,長江流域有水土流失麵積2萬多平方公裏,占5%,內陸河流域有土壤侵蝕麵積25萬多平方公裏,占66%。

黃河流域年輸沙量5億多噸,占全河輸沙總量16億噸的31%。長江流域年輸沙量近5 000萬噸,占長江宜昌站以上輸沙量5億噸的10%。

(一)甘肅省水土流失基本情況及其危害後果

1. 流失土壤,削減地力,蠶食農田

據統計,全省每年輸入江河泥沙5.9億噸。在黃土高原地區,每年流失的5億噸土壤中,有機質403萬噸,氮25萬噸,磷65萬噸,鉀1 058萬噸,相當於流失硝酸銨72萬噸,過磷酸鈣385萬噸,氯酸鉀1 764萬噸。

2. 加劇了幹旱程度和範圍

嚴重的水土流失災害,使全省幹旱程度加劇,沙化、荒漠化麵積擴大。據隴中18個幹旱縣44年的資料分析,旱年和大旱年份占到38%,許多村莊人畜飲水相繼發生困難。

3. 威脅水利水電工程的正常運用

水土流失使江河泥沙量增加,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淤積水庫等水利工程。據統計,全省水利工程水庫淤積總量達4.6億立方米,占總庫容的21.4%,劉家峽、八盤峽、鹽鍋峽庫區淤積已分別占總庫容的25%、32%和 84%,鹽鍋峽水電站變成徑流式電站。

4. 加重了內陸河流域的沙化程度

幹旱災害使甘肅省內陸河流域植被退化,防風固沙能力削減,土地沙化、荒漠化麵積擴大,流沙淹埋村莊和農田,河西風沙區有21萬多公頃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風沙危害,占該區耕地麵積的26%。蘭新鐵路經常因為春季沙塵暴而被迫中斷運輸。

5. 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長江上遊的隴南山區泥石流淹沒農田,衝壞道路,堵塞河道,損失嚴重。據隴南市近四十年來的資料統計,因滑坡、泥石流災害致使450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達2.8億元。天水至寶雞段渭河北岸臥龍寺發生滑坡後,將鐵路向前推移了100多米。

6. 開發建設項目加劇了人為水土流失

開發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任意破壞地貌、植被,將廢棄的土、砂、石料等隨意堆放或向江河、溝道傾倒,加劇了水土流失。據調查,甘肅省“十五”期間市級以上審核立項的大中型開發建設項目2 342項,共擾動地貌、植被3761平方公裏,產生棄渣近7億立方米。

(二)甘肅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實踐

《水土保持法》實施以來,甘肅省緊密結合實際,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線,以大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以梯田建設和溝道工程為重點,以減輕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轉變觀念,不斷調整思路,加強監督管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 梯田建設穩步推進

多年來,甘肅省始終把以梯田建設為主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一項根本措施來抓,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旱作農業區67個縣基本實現梯田化的奮鬥目標。“十五”期間,全省梯田建設速度每年達到120萬畝,截至2005年,全省累計建設梯田186萬多公頃。

2. 國家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甘肅省把實施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抓出了成效。

(1)長治工程。1989年甘肅省長治工程立項實施,17年間,在長江流域的557條流域開展了七期工程建設,總投工2.3 億工日,國家總投資2.6億元,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麵積近1.2萬平方公裏。

(2)世行貸款項目。甘肅省從1986年開始利用世行貸款700萬美元實施了安定區關川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1994年以來,又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二期項目,截至200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 776平方公裏,項目總投資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