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麵源汙染日趨嚴重
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解決甘肅省糧食自給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農業麵源汙染。最突出的是農藥使用。20世紀70年代以有機氯為主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到80年代盡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機氯農藥,但至今一些地區的土壤中仍能檢測出“六六六”、DDT。目前有機磷農藥使用仍有相當比例,中高毒農藥的使用屢禁不止,在個別蔬菜、藥材上仍有使用。2005年全省農藥施用總量22 787.67噸,其中高毒農藥使用量約100噸,不同程度遭受農藥汙染的農田麵積超過100萬畝。其次是全省化肥施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較普遍的是蔬菜、瓜果等農作物化肥用量很高,導致個別蔬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嚴重超標。2005年全省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262.92萬噸,其中氮肥用量接近一半。而氮肥的利用率僅有30%左右,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地下水硝酸鹽汙染。三是地膜覆蓋正由“白色革命”演變為“白色汙染”。2005年全省農膜使用量達78 173.57噸,農膜覆蓋麵積超過1 000萬畝。四是農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汙染加劇。目前全省共有規模養殖小區1 372個,以幹法處理畜禽糞便的各類養殖小區不到總數的30%,大量畜禽糞便未經有效處理和利用,導致成為疾病增多和傳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年來隨著河西製種業的迅猛發展,瓜果、蔬菜製種的殘餘物(如爛西紅柿、爛瓜瓤等)產生量十分巨大,但絕大部分都未作為一種有利資源加以利用,而是作為一種有害“廢棄物”拋之於田埂路旁,甚至隨意傾倒於灌渠之中,成為惡臭、蚊蠅、病菌滋生的溫床,嚴重威脅河西地區製種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五是農副產品初加工業的興起,帶來的一係列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隨著甘肅省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區域優勢農產品產業開發布局已初步形成,但其農副產品初加工也帶來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問題。如在甘肅省定西市由於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用其作為初級產品生產粉條、加工澱粉的各類加工廠有2 000多家,這些廠家許多為小作坊形式,大部分沒有汙染處理設施,產生的汙水、廢渣對當地農業生態環境構成巨大的壓力。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工業“三廢”和農用化學物質以及其他各種廢棄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最終歸宿是進入農業環境,對農業水體、農田大氣、農田土壤和農作物造成汙染,並通過汙染農產品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據有關監測資料顯示,甘肅省遭受各類汙染的農田麵積已超過1 300萬畝,全省常年約有8%的糧食作物、25%的蔬菜均不同程度的遭受重金屬、硝酸鹽等的汙染,每年因此造成經濟損失2 600多萬元。並已逐漸成為近年來癌症多發的潛在根源之一。農業生態環境汙染引起的農產品汙染和農產品質量下降,不僅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同時也大大降低和削弱了甘肅省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致使甘肅省許多名優農產品失去往日輝煌,影響農業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麵對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諸多問題,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作出了一些原則性規定,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定不係統、不具體、針對性不強,管理責任不夠明確,執法依據不充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有效實施,遠不能滿足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為了有效保護和改善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徹底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工業汙染、農業受損、農民受害的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及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目標,迫切需要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從法律法規上確立支持、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更多地促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采用更多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為實現甘肅省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有鑒於此,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甘肅省就著手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的調查研究,這幾年一直密切關注農業生態環境變化趨勢,高度重視農業生態環境法製建設。2007年,在認真總結經驗、深入調查研究、充分醞釀論證和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於2007年12月20日,經甘肅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甘肅省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法製化的重要標誌,是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舉措,對於甘肅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